【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Dou Fu
【來源】為豆科植物大豆種子的加工製成品。
【製法】一般用黃大豆,以水浸約一天左右(夏季可較短),待豆浸胖後,帶水磨碎,濾去渣滓,入鍋煮沸,即成豆腐漿,再點以鹽鹵或石膏,即凝成豆腐花,然後用布包裹,搾去部分水分,即成。
【性味】
甘,涼。
1《本草圖經》:寒。
2寧原《食鑒本草》:味甘,平。
8《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腸。
【功能主治】
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治赤眼,消渴,休息痢;解硫黃、燒酒毒。
1寧原《食鑒本草》: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消脹滿。
2《綱目》:清熱散血。
3《醫林纂要》:清肺熱,止咳,消痰。
4《本草求真》:治胃火衝擊,內熱郁蒸,症見消渴、脹滿。並治赤跟腫痛。
5《本草求原》:解硫黃毒。
6《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
【附方】
1治休息痢:醋煎白豆腐食之。(《普濟方》)
2治飲燒酒過多,遍身紅紫欲死,心頭尚溫:熱豆腐切片,滿身貼之,冷即換,甦醒乃止。(姚可成《食物本草》)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