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木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Jiē Gǔ Mu

【別名】木蒴藋(《唐本草》),接骨草(《履巉巖本草》),續骨木(《綱目》),扦扦活(《本經逢原》),七葉黃荊、放棍行、珊瑚配(汪連仕《採藥書》),鐵骨散(《植物名實圖考》),接骨丹(《草木便方》),七葉金、透骨草(《福建民間草藥》),接骨風(《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莖枝。全年可采。

【原形態】

接骨木,又名:戳樹、蒴樹、公道老樹、大葉接骨木、大葉蒴藋、舒筋樹、樟木樹。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4~8米。莖無稜,多分枝;枝灰褐色,無毛。單數羽狀復葉對生;通常具小葉7枚,有時9~11枚,長卵圓形或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闊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無毛。頂生的卵圓形至長橢圓狀卵形的圓錐花序,直徑6~9厘米;花白色至淡黃色;花萼鍾形,裂片5,舌形;花冠合瓣,裂片5,倒卵形;雄蕊5,著生於花冠上,與裂片互生,短於花冠。漿果狀核果近球形,黑紫色或紅色,具3~5核。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向陽山坡或栽培於庭園。分佈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至甘肅、四川、雲南等地。主產於江蘇。此外福建、四川、廣西、浙江等地亦產。

【性狀】乾燥莖枝,多加工為斜向橫切的薄片,呈長橢圓狀,長2~6厘米,厚約3毫米,皮部完整或剝落,外表綠褐色,有縱行條紋及棕黑點狀突起的皮孔;木部黃白色,年輪呈環狀,極明顯,且有細密的白色髓線,向外射出,質地細緻;髓部通常褐色,完整或枯心成空洞,海綿狀,容易開裂。質輕,氣味均弱。以片完整、黃白色、無雜質者為佳。

【藥理作用】接骨木煎劑灌胃20克(生藥)/公斤,對小鼠(熱板法)有鎮痛作用,作用強度次於嗎啡,優於安乃近,服藥後的小鼠呈安靜狀態。同屬植物無梗接骨木的水或醇提取物對小鼠注射有利尿作用,此作用並非由其中所含的無機鹽引起;利尿同時常導致小鼠下瀉。

【性味】

甘苦,平。

1《唐本草》:甘苦,平,無毒。

2《本草拾遺》:有小毒。

3《現代實用中藥》:苦,寒。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活血,止痛。治風濕筋骨疼痛,腰痛,水腫,風癢,癮疹,產後血暈,跌打腫痛,骨折,創傷出血。

1《唐本草》:主折傷,續筋骨,除風癢、齲齒。可為浴湯。

2《千金翼方》:打傷痕血及產婦惡血,一切血不行或不止,並煮汁服。

3汪連仕《採藥書》:行血敗毒,洗一切瘡疥、鬼箭風。

4《百草鏡》:治跌扑癰腫。

5《現代實用中藥》:為鎮痛藥。治手足偏風及風濕腰痛,骨間諸痛,四肢寒痛,腳腫。又跌傷骨痛、風疹、汗疹等為浴湯料。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

孕婦忌服。

【附方】

1治打損接骨:接骨木半兩,好乳香半錢,赤芍葯、川當歸、川芎、自然銅各一兩。上為末,用黃蠟四兩溶入前藥末,攪勻,候溫軟,眾手丸如大龍眼。如打傷筋骨及閃枘疼痛不堪忍者,用藥一丸,好舊無灰酒一盞浸藥,候藥漬失開,承熱呷之,痛絕便止。(《續本事方》)

2治腎炎水腫:接骨木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3治創傷出血:接骨木研粉,外敷。(《上海常用中草藥》)

4治漆瘡:接骨木莖葉四兩,煎湯待涼洗患處。(《山西中草藥》)

5產後血暈。用接骨木碎塊一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分次服下。

【各家論述】《本草新編》:接骨木,入骨節,專續筋接骨,折傷酒吞,風癢湯浴。獨用之以接續骨節固奇,然用之生血活血藥中,其接骨尤奇,但宜生用為佳。至干木用之,其力減半,炒用又減半也。

【備註】

同屬植物毛接骨木、無梗接骨木在少數地區亦同等入藥。

接骨木以功能接骨而得名,但現在臨床上還用它來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小便不利、風疹瘙癢等症。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