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Rou Gui

【別名】牡桂(《本經》),紫桂(《藥性論》),大桂(《唐本草》),辣桂(《仁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

【來源】

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於8~10月間,選擇桂樹,按一定闊度剝取樹皮,加工成不同的規格,主要有下列幾種:

1官桂:剝取栽培5~6年的幼樹幹皮和粗枝皮,曬1~2天後,捲成圓筒狀,陰乾。

2企邊桂:剝取十餘年生的干皮,兩端削齊,夾在木製的凸凹板內,曬乾。

3板桂:剝取老年桂樹的干皮,在離地30厘米處作環狀割口,將皮剝離,夾在桂夾內曬至九成干時取出,縱橫堆疊,加壓,約1個月後即完全乾燥。

至於桂心,即肉桂加工過程中檢下的邊條,除去栓皮者。各種肉桂商品均宜貯藏於乾燥陰涼處,或入錫盒內,密閉保存。

【原形態】

肉桂,又名:桂木(《山海經》),梫、木桂(《爾雅》),桂桐(《爾雅》郭璞注),糠桂。

常綠喬木,高12~17米。樹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稜形。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17厘米,寬3.5~6厘米,先端尖,基部鈍,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被細柔毛;具離基3出脈,於下面明顯隆起,細脈橫向平行;葉柄粗壯,長1~2厘米。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10~19厘米,被短柔毛;花小,直徑約3厘米;花梗長約5毫米;花被管長約2毫米,裂片6,黃綠色,橢圓形,長約3毫米,內外密生短柔毛;發育雄蕊9,3輪,花藥矩圓形,4室,瓣裂,外面2輪花絲上無腺體,花藥內向,第3輪雄蕊外向,花絲基部有2腺體,最內尚有1輪退化雄蕊,花藥心臟形;雌蕊稍短於雄蕊,子房橢圓形,1室,胚珠1,花柱細,與子房幾等長,柱頭略呈盤狀。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長約12~13毫米,外有宿存花被。種子長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本植物的嫩枝(桂枝)、幼嫩果實(桂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栽培於砂土及斜坡山地。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主產於廣西、廣東、雲南等地。

【性狀】

1官桂(《本草圖經》)

又名:菌桂(《本經》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爾通、桂通、條桂。呈半槽狀或圓筒形,長約40厘米,寬約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細皺紋及小裂紋,皮孔橢圓形,偶有凸起橫紋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較平滑,紅棕色,通稱桂心。內表面暗紅棕色,顆粒狀。質硬而脆,斷面紫紅色或棕紅色,可見淺色石細胞群,斷紋成環狀。氣芳香,味甜辛。

2企邊桂

又名;清化桂。呈長片狀,左右兩邊向內捲曲,中央略向下凹,長40~50厘米,寬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內表面紅棕色,用指甲刻劃時則現棕色油紋。香氣濃烈,其它與官桂相似。

3板桂(《本草圖經》)

又名:桂楠。呈板片狀,通常長30~40厘米,寬5~12厘米,厚約4毫米,兩端切面較粗糙。

以上均以皮細肉厚,斷面紫紅色,油性大,香氣濃,味甜微辛,嚼之無渣者為佳。

【化學成份】皮含揮發油(稱桂皮油)1~2%,主要成分為桂皮醛75~90%,並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本品不含丁香油酚。尚含粘液、鞣質等。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對小鼠柯明顯的鎮靜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減少。對抗甲基苯丙胺所產生的過多活動、轉棒試驗產生的運動失調以及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等。應用小鼠壓尾刺激或腹腔注射醋酸觀察扭體運動的方法證明它有鎮痛作用。對小鼠正常體溫以及用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發熱均有降溫作用。對溫刺引起發熱的家兔,桂皮醛及肉桂酸鈉都有解熱作用。可延遲士的寧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時間,可減少菸鹼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發生率。對戊四唑引起者則無效。

2降壓作用

附子、肉桂復方對腎上腺皮質性高血壓大鼠(灼傷一側腎上腺所形成之模型)有降壓作用;對腎性高血壓大鼠(8字形結紮腎臟所形成之模型),則無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附子、肉桂促進機能降低了的腎上腺活動,使之趨向正常所致。

3預防血吸蟲病的作用

小鼠每天口服浸劑(未註明品種)0.2毫升/10克體重(10.8克/180毫升),共服15天,服藥之第3天感染血吸蟲,並無預防作用,如與雄黃、檳榔及阿魏同用則有一定效果。

4其他作用

桂皮油有強大殺菌作用,對革蘭氏染色剛性菌的效果比陰性者好,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藥物,但外敷可治療胃痛、胃腸脹氣絞痛等。內服可作健胃和驅風劑。也有明顯的殺真菌作用,曾應用含1.5%桂皮油及0.5%麝香草酚的混合物治療頭癬。桂皮醛及肉桂酸鈉可引起蛙足蹼膜血管擴張及家兔白細胞增加。

【毒性】肉柱為辛熱藥,本草有小毒之記載,用量不宜過大。曾有報道,頓服肉桂末1.2兩後,發生頭暈、眼花、眼脹、眼澀、咳嗽、尿少、乾渴、脈數大等毒性反應,經換服寒涼藥後1~2周才逐漸消除。

【炮製】揀淨雜質,刮去粗皮,用時打碎;或刮去粗皮,用溫開水浸潤片刻,切片,晾乾。

【性味】

辛甘,熱,

1《本經》:昧辛,溫。

2《別錄》:味甘辛,太熱,有小毒。

3《藥性論》:味苦辛,無毒。

4《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歸經】

入腎、脾,膀胱經。

1《珍珠囊》:太陽經。足少陰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肺、腎四經。

3《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厥陰血分。

【功能主治】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洩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1《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2《別錄》: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3《藥性論》:主治:幾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痺、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結氣、癰痺,止腹內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殺草木毒。

4《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風痺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

5《珍珠囊》:去衛中風邪,秋冬下部腹痛。

6《醫學啟源》:補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虛自汗。《主治秘要》:滲洩,止渴。

7《用藥心法》:敵寒邪,治奔豚。

8王好古: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

9《綱目》:治寒痺,風瘖,陰盛失血,瀉痢,驚痢。治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痘瘡,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蝮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浸酒塗擦。

【注意】

陰虛火旺忌服,孕婦慎服。

1《別錄》: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黃,療吐逆。

2《藥對》:忌石脂。

3《本草經疏》: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肺熱咳嗽,產後去血過多,及產後血虛發熱,小產後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一切溫病熱病頭痛口渴,陽症發斑發狂,小兒痧症腹痛作瀉,痘瘡血熱乾枯黑陷,婦人血熱經行先期,婦人陰虛內熱經閉,婦人陰虛寒熱往來,口苦舌干。婦人血熱經行作痛,男婦陰虛,內熱外寒,中暑瀉利暴注如火熱,一切滯下純血,由於心經伏熱,腸風下血,髒毒便血,陽厥似陰,夢遺精滑,虛陽數舉,脫陰目盲等三十餘證,法並忌之。

4《本草通玄》:忌見火。

5《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虛內燥、孕婦、產後血熱,四者禁用。

6《本草求真》:精虧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附方】

1治腎氣虛乏,下元憊冷,臍腹疼痛,夜多旋溺,腳膝緩弱,肢體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飲食;腳氣上衝,少腹不仁;虛勞不足,渴欲飲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婦人轉胞,小便不通等證: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熟干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附子(炮,去皮、臍)、肉桂(去粗皮)各二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局方》八味丸,即《金匱》腎氣丸)

2治元陽不足,命門火衰,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溲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痺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及真陽不足之神疲氣怯,心跳不寧,四體不收,陽衰無子等證:大懷熟地八兩,山藥(炒)四兩,山茱萸(微炒)三兩,枸杞(微炒)四兩,鹿角膠(炒珠)四兩,菟絲子(制)四兩,杜仲(薑湯炒)四兩,當歸三兩(便溏勿用),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制附子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上藥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景岳全書》右歸丸)

3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甘草(銼,長寸)三十斤,乾薑(炮炒)四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四斤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