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

[FS:CONTENT_START]

徐景藩

徐景藩,男,漢族,1928年1月出生,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6年6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

他潛心脾胃病診治研究60餘年,對食管、胃腸、肝、膽、胰腺等臟腑病證形成自己獨特見解和辨證方法。

他引領學科建設,使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成為全國唯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

他悉心培養高水平中醫人才,使中醫藥事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13年前,他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被授予白求恩獎章,13年後,他仍以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的人格被評為全國首屆國醫大師。光陰荏苒,他雖兩鬢飄雪,但力倡中醫特色、堅持臨床查房的工作不變;他雖體力下降,但濟世救人、一心為患者的初衷不變;他雖不再擔任院所領導,但獻身岐黃、振興中醫藥事業的目標不變。他,就是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徐景藩。

談起自己所獲得的一系列榮譽,徐景藩顯得很淡然。他真誠地說,「這是國人對中醫國粹的信任和珍愛,是國家對中醫的重視和支持,不是我個人的榮譽。」實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調體現了一代名醫的大家風範,平實、平和、平穩、平凡構成了徐景藩為人、為醫、為官、為師的本色人生。


大醫精誠 奉獻病人

始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從不富裕的家中自掏腰包給患者,並安排住院,精心治療。當患者和家人都需要照顧時,他往往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行醫60年,奉獻半世紀。這是人們對徐景藩的高度評價。

1982年,江蘇溧水縣一農民患潰瘍性結腸炎,多年治療效果不好,以致貧血而極度虛弱。聽說徐景藩能治這種病,這位農民便賣掉耕牛慕名求醫。不幸路途中治病的錢被人偷走,農民傷心得痛不欲生。對此,徐景藩十分同情,便從自己不富裕的家中拿了200元給了這位患者,並安排其住院,精心為他治療。患者治癒出院時,流下感激的淚水,連稱徐景藩是「救命恩人」。

「醫者父母心。能為患者出點力,減輕病人負擔,這是醫生應該做的。」徐景藩從醫以來,也一直將此作為座右銘。上世紀60年代在急診室工作期間,徐景藩夜間值班常常帶米煮粥做夜餐。他看到一些患者也需要營養時,便小心翼翼把粥上面的米湯舀出,一勺勺餵給重症患者。

安徽農民患膽囊炎而住院,徐景藩精心診治。他得知病人家裡經濟困難,悄悄送給病人路費和一封鼓勵其戰勝疾病的信,令病人非常感動。跟隨徐景藩查房的徒弟陸為民告訴記者,他多次看到徐老把錢塞給困難患者。徐景藩為患者解決困難的舉動,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1985年底,患者方聯喜突發胃體大量出血,血色素從13g/L跌至7g/L。雖經大醫院搶救暫時止住出血,但不久又復發,轉至又一家醫院治療,依然不見好轉。後經徐景藩會診後,開出7服中藥。方聯喜服藥一周後,出血便止住了,又用中藥調理半年後,他完全康復,至今仍身體硬朗。

「徐老的方子僅有十餘味藥,7服藥也只四五十元,但效果顯著,是中醫救了我的命。」方聯喜說,徐景藩對患者如同親人,每開一味中藥,都要反覆斟酌,總是把最佳配伍的藥方給每一個患者。同時,自己還一絲不苟地核對藥名、藥量。患者非常信任他,常常半夜來掛他的號。

當病人和家人都需要照顧時,徐景藩往往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次,他的妻子突發眩暈病,一連4天臥床不起,3個年幼的孩子無人照顧。而此時此刻,他為了搶救危重病人,已經連續在醫院工作了3天3夜。


衷中參西 開拓創新

在傳統與現代醫學間走自己之路

潛心[FS:PAGE]脾胃病診治研究60餘年,首創「糊劑方臥位服藥法」,解決食道炎中藥附著難題,對胃腸、肝、膽、胰腺等臟腑病證形成了自己獨特見解和辨證方法,一些成果先後獲省部級多項獎勵。

1958年,徐景藩參與創建醫院內科教研組,在繁重的醫療工作基礎上兼任課堂和臨床教學任務。他積極倡導學科分化,1986年在原有脾胃、肝膽病組的基礎上成立了中醫消化科,他堅持「多方位研究、多學科結合」,使其先後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脾胃病專科」和「十一五」重點專科強化建設單位等,使該院脾胃病研究在國內位居前茅。如今,該科成為全國唯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研究生對胃脘痛的病因病機和辨證客觀化等展開科研工作,一些成果先後獲得省部級多項獎勵。他還編寫著作10多部,發表論文130餘篇。古稀之年,還著有《徐景藩脾胃病治驗輯要》,已多次重印。

理論上有所思悟,臨床上也有不少「絕招」,徐景藩首創的「糊劑方臥位服藥法」,讓病人甚至同行歎服。

一患者食道發炎,疼痛難忍,用了各種方法,效果一直不理想。徐景藩不斷研究,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改進劑型和服用方法,取得了較好療效。這種服藥法把湯藥變成糊狀中藥,服用後又利於藥達病所。過去醫生都為藥水無法留在食管部位而頭疼,如今有了初步改進。

治胃病,徐景藩主張從三型論治,參用護膜法。治療以便洩為主證的慢性結腸炎,他創「連脂清腸湯」內服和「菖榆煎」保留灌腸法。治療殘胃炎症,創製「殘胃飲」。

運用中醫綜合療法是徐景藩的一貫做法,如診治肝病重症陰虛膨脹,他採用內服、鼻飼、外治用藥、針刺並進以及運用養陰利水方等方法,取得較好效果。對於胃脘疼痛者,他選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針刺,或結合耳針治療,效果明顯。有些難治病症還兼用泡足方法。

徐景藩認為,中西醫各有所長,應該相互補充,要運用和借鑒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能,更好地為中醫服務。他聯繫現代醫學對胃生理功能的認識,提出「胃能磨谷論」,臨床上有一定的實踐意義。治療急性胰腺炎,他採用清化通腑消滯法和外治法,頗有良效。他也常將現代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成果在辨證的基礎上參用於臨床,提高了治效。


精研典籍 勤於臨床

源於家學淵源和濟世救人的遠大志向

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師承教育,為他打下了紮實基礎。北上求學5年,系統學習了西醫學,兼收中醫各家之長,成為建國以後最早的中醫高層次人才。

徐景藩取得的成就,與濟世救人的遠大志向分不開,與家庭熏陶、師承教育分不開,與積累思悟、博采眾長分不開。

1927年,徐景藩出生在江蘇省吳江縣盛澤鎮的一個中醫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名醫。在家庭熏陶下,他幼時就熟讀《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啟蒙醫籍,對中醫產生濃厚興趣。

1940年,徐景藩隨父徐省三學習中醫。上午抄方,下午整理、抄書、讀書,結合病例查閱有關書籍加深理解,晚上聆聽父親對疑難病例的經驗,天天如此,寒暑不輟。這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師承教育,為他日後的工作打下了紮實基礎。

4年後,徐景藩又拜當地名醫朱春廬為師。他一邊侍診,一邊精心研讀中醫經典及各家醫籍。至今,徐景藩對經典醫籍內容仍出口成誦。值得一提的是,徐景藩將老師治驗病案分門別類整理,工楷抄錄,裝訂3冊,得到朱師好評。

1947年,徐景藩開始獨自行醫。當病人求治時,他認真診療,處方用藥力求準確,閒暇時有計劃讀書。至於診金,他從不計較,貧病送診,有時還免費為貧苦病人配藥。

&nbs[FS:PAGE]p;  記者在徐景藩辦公室看到一封發黃信件,他說這封信改變了自己一生命運。這是1952年由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幹部處發來的函,通知徐景藩已被衛生部中醫研究班錄取,立刻去北京大學醫學院學習。他深刻體會到一個鄉村醫生可以到首都醫學高等學府深造,是共產黨重視人才培養的具體體現。從此,他把這封信作為個人生平最值得紀念的物品之一珍藏至今。

在北京5年時間內,徐景藩系統學習了西醫學。過去學的樸素宏觀中醫學理論,能從人體生理、解剖、病理、生化等微觀中瞭解真諦,逐步體會到中醫的特色優勢以及中西醫各有所長。他雖然只有小學畢業,經過自學,以「高中同等學歷」報考,但學習成績優良。

1957年到江蘇省中醫院工作後,徐景藩虛心向當時院內孟河、吳門諸多名家學習,兼收各家之長,醫術續有提高,成為建國以後最早的中醫高層次人才。


盡心盡責 注重特色

為醫院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處奔波,爭取政府支持,改善就醫條件。在制訂醫院發展規劃,抓中醫人才梯隊培養和專科專病建設等方面,事必躬親。

江蘇省中醫院創建於1954年,在前任領導和全院同仁的努力下,有著堅實的基礎。1983年,徐景藩擔任該院院長兼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所長,如何使醫院在新形勢下加速發展,成為他孜孜追求的目標。

在制訂醫院發展規劃後,他注重抓人才梯隊培養和專科專病建設等工作,如醫院目前72個重點專科(病)門診中,約有3/4都是他在任期間鞏固、調整、發展和建立起來的。

他堅持「以中為主、能中不西」的辦院方針,組織各科互相觀摩中醫病歷書寫、三級查房制度、加強中醫護理等,經過討論,結合病種特點,各科制定相應措施。如外科病房即使是手術患者,在術前術後也能配合中醫藥治療。全院中醫藥使用率始終保持在70%左右。

1985年,醫院獲得全國[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