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鼎祺,男,1927年6月16日出生,江蘇省無錫人。中共黨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陳鼎祺出身於醫學世家。高中時的校外時間,從父親學習中醫學,讀《藥性賦》、《湯頭歌訣》、《頻湖脈學》、《內經》、《傷寒論》、《金匱》等書。後又專從父親臨床時間學中醫3年。當時由於國民黨歧視中醫,不得已又該學西醫,而到無錫市候景芳診所學習西醫,從參加了1947年1月起以秦秉衡為班主任的無錫醫師講習班,學西醫基礎及臨床課,並在中國醫院李景韓醫務主任處實習至1948年底而結業,即回鄉在西倉鎮行醫(中西醫師)。1950年在做義務防疫工作中不辭辛勞,得到無錫縣人民政府頒發的成績卓著的獎狀,1949年無錫解放後,在無錫縣人民政府衛生局領導下成立了無錫醫務工作者協會,任該會梅村區分會執行委員兼西倉鎮醫務工作小組組長。
1951年10月來到北京,參加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的福利醫院工作,任該院內科醫師。1952年該院由衛生部接受,改為中直第四醫院(現北京市隆福醫院前身),在院期間,任學習委員、人民監察通信員、工會委員等兼職。1954年9月至1959年7月,調干至天津醫科大學本科學習5年。在暑假期間,參加了天津塘沽海河建閘的義務勞動,不怕髒和累帶頭干,得到海河工程指揮部的勞模獎狀。在校期間,重視體育鍛煉,獲一級及二級勞衛制獎章,在1956年春季運動會上,打破了學校一萬公尺跑步紀錄,獲得破紀錄勳章;1957年春季運動會上,全校一千公尺跑步比賽中獲得第二名,得到校方頒發的勳章及獎品。在最後一年的實習期間,曾在校附屬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天津市兒童醫院、天津市結核病院實習,並下鄉到霸縣縣醫院實習,整個實習期間任實習班長。1959年7月畢業,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即參加衛生部舉辦的西醫學習中醫班,脫產學習中醫兩年半,任學習班副班長、黨支部委員,雖社會工作忙,結業時獲衛生部頒發的學習成績頗佳的獎狀。
從1961年實習時,組織上決定拜蒲輔周著名老中醫為師,師承蒲老內、婦、兒科15年。經常隨蒲老給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治病。
關於師承及治學方面:先是從父親學中醫基礎及臨床6年多,後參加衛生部西學中班2年半,在見習期間,向中醫研究各位老大夫如趙錫武、岳美中、錢伯暄、王易門、沈仲圭等學習過,後正式從蒲輔周名老中醫為師,師承蒲老內、婦、兒科15年。西醫方面:先在候景芳診所向侯老師學習,在醫師講習班上向班主任秦秉衡及許松泉老西醫學習、還向醫學博士潘儒生學內科,孫保垣學外科,許志義、李景韓等學內、兒科等。掌握了中、西醫兩套醫術。
治學方面,宗「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一定要堅持勤學習,勤鑽研,利用空閒時間,抓緊學習,用百折不撓的毅力,一年四季,持之以恆。學習理論及一方一藥,都應多加思索、對比、達到融會貫通。對各家學說都應鑽研,達到「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對經典著作,要深入淺出,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而向中西醫同道等隨時請教。在學習方法上,如念方劑時,盡量自編簡而易記法等等。
學術思想方面:努力發挖祖國醫藥學這偉大寶庫,加以提高。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西醫結合,互相取長補短。把祖國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創造我國獨特的新醫藥學派。
中醫學術:擅長內科,兼通婦兒。
研究方法及發明成果:1971年衛生部交給研究冠心病的任務以來,發明了人工麝香制劑,先是用人工麝香請中藥一廠做成片劑,每片含一厘米加乳糖輔型劑,取得良好療效後,與北京市中藥科學研究所協商,請該所製成藥片,曾觀察過160例心絞痛患者,比硝酸甘油療效更好者占74.4%;與硝酸甘油效果基本相同者占16.9%,總有效為91.3%,又總結1143例登於《新醫藥學雜誌》1974年3期。後來進一步製成人工麝香氣霧劑,其止痛效果比含片快。此總結刊登在《科技資料彙編》1975年4期。在蒲老師治療冠心病的雙和散(氣血雙和)的啟發下,研製了關心四號方,不斷改進,研製了冠心五號方及清心膏、益氣膏治療冠心病,取得一定療效,最後研製成新五號冠通丸,曾觀察冠心病患者200多例,有效率為89.7%,至今廣安門醫院一直在使用此藥。關於活血通麥片:是中藥一廠的老藥工與廣安門醫院等協作,而製成藥片的活血、益氣藥,由陳氏首先使用觀察了50多例冠心病人,由於補藥益氣太過、養陰不足而病人服後往往上火,因此建議適當調正藥味而彌補上火的不足,以後通過了鑒定,早已成為市售之品。
研究心肌梗塞的成果:急性心肌梗塞,屬於祖國醫學胸痺、真心痛的範疇,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本虛標實貫穿於病程的始終。在蒲老氣血雙和的學術思想指導下,採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的法則治療真心痛,擬定了益氣活血合劑,其組方為:黨參、黃芪、黃精、郁金、丹參、赤芍。製成口服合劑,前三味藥製成益氣注射液,後三味藥製成活血注射液,供靜脈點滴。
研究設計:用益氣活血合劑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觀察一組病例,另外設立一組單用西藥為對照組。共觀察430例,在簡易監護下的病死率為6.5%,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此項科研,於1982年獲中國中醫研究院科研成果獎;經北京地區的專家們鑒定,1983年獲得衛生部級科研成果獎。
教學方面:1974年給北京中醫學院學生講內科循環系統及呼吸系統等臨床課以及心電圖學等;為衛生部在廣安門醫院舉辦的各期西學中班講中醫基礎課及內科部分的課程以及蒲輔周老中醫的治療經驗等;為多個醫院的西學中班講心、肺等病的中西醫結合課程。目前在帶中西醫結合的研究生。1989年獲北京市宣武區科協工作積極分子獎狀。
著作:曾寫過《蒲輔周醫療經驗》等5本書,共發表過60餘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