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針療法,是指針刺頸部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頸部與十二經脈有密切聯繫,《靈樞》經脈、經筋、經別及《難經》中均有論述,如「膀胱足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足陽明之別……上絡頭項」;足太陽經別「從膂上出於項」;手太陽之筋,其支者「循頸」;手陽明之筋,直者,「從肩髑上項」;足少陽「循頸」;足少陰經別「系舌本,復出於項」;「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下至風府,入於腦」。通過這些經脈聯繫,使頸部與臟腑密切聯繫起來,針刺其穴位可以調節臟腑及經絡的功能活動,取得治療效果。《靈樞•本輸》載有針刺頸部的人迎、扶突、天窗、天牖、天柱、風府等穴以治病。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中載有針刺扶突、人迎以治咳嗽氣喘,針刺廉泉以治音啞等。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取頸部正中3個穴:啞門、風府、下腦戶(在枕骨粗隆下方取之,約風府上1寸),並自風府穴旁開至完骨,沿顱骨下緣分6個等份,每相隔1個等分距離為1個穴位,左右兩側各取6個。頸部共15個穴。
二、取穴原則
頸針是一種多針刺療法,一般15個穴位全部針刺。
三、操作
用5cm(1.5寸)長,28號或30號的不銹鋼毫針,針刺方向除下腦戶一穴稍偏下斜刺外,其餘諸穴均與皮膚垂直為度。多採用提插捻轉行針,針深1寸左右。行針達酸麻脹為度,留針20~30分鐘。
【主治病症】
主治腦血管意外後遺症、震顫麻痺、癲癇、高血壓病、神經官能症、偏頭痛、失眠、感冒、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病症。
用頸針療法。取全部15個穴。
【注意事項】
因頸部穴位與延髓貼近,故操作當慎,切忌深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