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CONTENT_START]
足針療法是用針刺、艾灸或藥物外敷足部一定穴位,用以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素問•厥論》說:「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足趾之裡。」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足陽明經脈止於足次趾的外側端,其支脈進入足大趾和足三趾;足太陽經脈經足外側赤白肉際,止於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足少陽經行於足背外側,止於足四趾外側端,其支脈斜入足大趾。足三陰經脈分別受與其相表裡的陽經之交,分別起於足大趾的內側、外餾和足底部,上行於足內側赤白肉際、足背和足底等部位。手足三陰、三陽經通過表裡經及同名經與足相聯。奇經八脈中陽維脈及陰、陽蹺脈起於足部。說明足與全身臟腑器官通過經脈聯繫起來。同時足也是足三陰、三陽的根部、本部所在部位,其經脈的五腧穴也多分佈於足,這些腧穴都可以用於治療頭、面、五官、臟腑、軀幹等遠隔部位的病症。通過長期觀察,人們發現足與整體的關係,如同一個胎兒平臥在足的掌面,頭部位於足跟,臀部朝著足趾,五臟六腑分佈在跖面中部。根據這一規律,在經絡、經穴理論基礎上,在足部確定了一些新的穴位,通過刺激這些穴位,可激發人體經氣,以調整臟腑和各部組織器官的聯繫,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與主治
為取穴方便,將足部按骨度分寸折量,方法如下:足跟後緣中點與2、3趾間連線折為10寸,此線定為正中線。足內、外踝頂點與足底內外緣垂直線折為3寸。足跟部最寬處距離為3寸。足底各趾間與足跟後緣連線平行於正中線,其間隔各為1寸。
足部基礎穴
1.足底部
(1)頭穴:位於足跟下赤白肉際中點處前1寸。主治頭痛、牙痛。
(2)鼻穴:在頭區前1寸,與足跟及頭穴對直。主治急慢性鼻炎。
(3)目穴:在鼻穴外0.6寸處。主治急、慢性眼科疾患。
(4)耳穴:在鼻穴外1.2寸處。主治耳鳴耳聾。
(5)口穴:鼻穴前1寸,與鼻穴對直。主治牙痛、咽痛、扁桃體炎。
(6)喉穴:口穴前0.6寸,與口穴對直。主治發熱、咽炎、扁桃體炎、感冒。
(7)再生:喉穴前0.6寸,與喉穴對直。主治顱內和脊髓腫痛,可鎮痛並改善其症狀,刺激時透向跟腱兩側。
(8)心穴:在再生穴前o.5寸,與再生穴對直。主治高血壓、心衰、喉炎、舌炎、失眠多夢。
(9)肺穴:在心穴旁開1寸、稍後O.1寸處。主治咳嗽、氣喘、胸痛。
(10)安眠:在心穴前0.6寸,與心穴對直。主治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
(11)胃穴:在安眠穴前0.8寸,與安眠穴對直。主治胃痛、嘔吐、消化不良。
(12)肝穴:在胃穴內側1.2寸。主治慢性肝炎、膽囊炎、目疾、肋間神經痛。
(13)脾穴:在胃穴外側1.2寸。主治消化不良、尿閉、血液病。
(14)膽穴:在肝穴後0.3寸,與肝穴對直。主治膽囊炎、脅肋痛。
(15)小腸穴:在胃穴外1寸、前O.3寸,與肺穴對直。主治腸鳴、腹痛。
(16)前後隱珠穴:前隱珠在湧泉穴前O.4寸,後隱珠穴在湧泉穴後o.6寸,與湧泉對直。主治高血壓、精神分裂症、癲癇、高熱昏迷。
(17)湧泉穴:足底中,足趾跖屈時的凹陷中。主治高血壓、頭頂痛、小兒抽搐、休克、癲癇。
(18)腎穴:湧泉穴旁開l寸,與小腸對直。主治高血壓、精神分裂症、急性腰痛、尿瀦留。
(19)癌根1穴:位於肝穴前1寸,與肝穴對直。對胃、賁門、食管下段腫瘤有鎮痛和改善症狀的效果。按摩刺激時,宜透向湧泉、然谷、公孫、安眠穴。
(20)大腸穴:後隱珠穴向內側1.2寸、後0.2寸為左大腸穴,後隱珠穴外側2寸、後0.2寸為右大腸穴。主治腹痛、腹瀉、腸功能紊亂等症。
(21)公孫穴:第一蹠骨小頭前緣赤白肉際處。主治胃痛、嘔吐、燃、[FS:PAGE]消化不良。
(22)膀胱穴:湧泉穴前1寸。主治尿瀦留、遺尿、尿失禁。
(23)生殖器穴:膀胱穴前0.3寸。主治月經不調、白帶、睪丸炎、尿瀦留。
(24)癌根2穴:膀胱穴內側2寸、前o.1寸。對臍以下的內臟腫瘤及淋巴轉移癌有鎮痛和改善症狀的效果。刺激時透向公孫、湧泉、癌根1。
(25)內臨泣:臨泣穴掌側面對應點。主治偏頭痛、脅肋痛、目疾、耳鳴耳聾、發熱等。
(26)內俠溪:俠溪穴掌側面對應點。主治偏頭痛、脅肋痛、目疾、耳鳴耳聾、發熱等。
(27)裡陷谷:陷谷穴掌側面對應點。主治急性胃痛、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
(28)肛門穴:裡陷谷前0.6寸。主治腹瀉、便秘。
(29)內太沖:太衝穴掌側面對應點。主治睪丸炎、疝痛、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帶下症、痛經、脅肋痛、精神分裂症肝炎、高血壓、目疾等。
(30)裡內庭:內庭穴掌側面對應點。主治小兒驚風。
(31)獨陰穴:位於第2趾下橫紋中點處。主治疝氣、月經不調、胎盤滯留。
(32)拇指裡橫紋:在足大拇指下橫紋中點處。主治睪丸炎、疝痛等。
(33)癌根。穴:裡側肺穴前O.6寸。對食管上、中段與肺、頸、鼻、咽部等腫瘤有鎮痛、解痙、改善症狀的效果。
(34)氣喘穴:在足趾尖端,主治腳氣、足趾麻木、閉塞性脈管炎。
(35)足心穴:位於足心。主治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高血壓病等。
2.足背部
(1)頭痛點:位於足背2、3、4趾趾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
(2)扁桃1:位於足大趾上,伸趾長肌腱內側、跖趾關節處。主治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濕疹、蕁麻疹。
(3)扁桃z:太衝穴與行間穴連線的中點。主治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
(4)腰痛點:第一蹠骨小頭外側前方凹陷中。主治急性腰扭傷、腰痛。
(5)坐骨z:位於足背,足臨泣與地五會連線的中點。主治坐骨神經痛。
(6)落枕:位於足背第3、4趾縫端後2寸處。主治落枕。
(7)胃腸點:位於足背第2、3趾縫端後3寸處。主治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8)心痛點:位於解溪穴下2.5寸。主治心痛、心悸、哮喘、感冒。
(9)腰腿點:解溪穴下o.5寸,兩旁凹陷中,左右共兩點。主治腰腿痛及下肢拘攣疼痛。
3.足內側部
(1)眩暈點:足內側舟骨突起上方凹陷中。主治眩暈、頭痛、高血壓、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
(2)痛經1:位於內踝高點直下2寸。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痛經。
(3)痛經2:位於足內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主治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附件炎。
(4)癲癇點:太白穴與公孫穴連線的中點。主治癲癇、癔病、神經衰弱等。
(5)臂:崑崙穴直上1寸處。主治坐骨神經痛、頭痛、腹痛。
足部新穴組
1號穴:足底後緣中點直上1寸。主治感冒、頭痛、上頜竇炎、鼻炎。
2號穴:足底後緣中點直上3寸、內旁1寸。主治三叉神經痛。
3號穴:足底後緣中點直上3寸(外踝與內踝連線足底之中點)。主治神經衰弱、癔病、失眠、低血壓、昏迷。
4號穴:足底後緣中點直上3寸,外旁1寸。主治肋間神經痛、胸悶、胸痛。
5號穴:足底後緣中點直上4寸,外旁開1.5寸。主治坐骨神經痛、闌尾炎、胸痛。
6號穴:足底後緣中點直上5寸,內旁開1寸。主治痢疾、腹瀉、十二指腸潰瘍。
7號穴:足底後緣中點直上5寸。主治哮喘、大腦發育不全。
8號穴:7號穴外旁開1寸。主治神經衰弱、癲癇、神經官能症。
9號穴:拇指與第2趾間後4寸。主治痢疾、腹瀉、子宮炎。
10號穴:湧泉穴內旁開1寸。主治胃腸炎、胃痙攣。
11號穴:湧泉穴外旁開2寸。主治肩痛、[FS:PAGE]蕁麻疹。
12號穴:足底拇指與第2趾間後1寸。主治牙痛。
13號穴:足底小指橫紋中點後1寸。主治牙痛。
14號穴:小指橫紋中點。主治遺尿、尿頻。
15號穴:踝關節橫紋中點下5分兩旁的凹陷中。主治腰腿痛、腓腸肌痙攣。
16號穴:足內側舟骨突起上凹陷中。主治高血壓、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
17號穴:踝關節橫紋中點下2.5寸。主治心絞痛、哮喘、感冒。
18號穴:足背第1蹠骨頭內前凹陷中。主治胸痛、胸悶、急性腰扭傷。
19號穴:足背2、3趾間後3寸。主治頭痛、中耳炎、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20號穴:足背3、4趾間後2寸。主治落枕。
21號穴:足背4、5趾間後5分。主治坐骨神經痛、腮腺炎、扁桃體炎。
22號穴:足背1、2趾間後1寸。主治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壓。
23號穴:拇長伸肌腱內側跖趾關節處。主治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壓、結節性癢症、濕疹、蕁麻疹。
24號穴:第2趾的第2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中耳炎。
25號穴:第3趾的第2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
26號穴:第4趾的第2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低血壓。
27號穴:太白穴與公孫穴連線的中點。主治癲癇、癔病、腹痛。
28號穴:足內側舟狀骨突起下後陷中。主治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附件炎。
29號穴:內踝正中直下2寸處。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氣管炎、哮喘。
30號穴:足外踝後上方1.5寸。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頭痛。
二、取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1.按疾病的症狀選穴如頭痛選頭痛點等。對主治作用相同的穴位可以配合應用,如坐骨神經痛可以同時針刺坐骨點進行治療。也可以將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和對症治療的穴位配合使用,如失眠伴有頭痛者,可以選用失眠點配用頭痛點等穴。
[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