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針療法

腕踝針療法,是針刺腕部和踝部的穴位治療人體疾病的一種方法。腕踝針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參考現代醫學神經學說而產生的。《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的分佈區域,是以十二經脈體表分佈範圍為依據的。腕踝針療法是把人體分為6個區,基本與十二皮部相一致,如少陰在身側中間,以1區相合,由此繞軀體從前向後,依次為厥陰、太陰、

陽明、少陽、太陽,大體相當於1~6區的劃分。上1、上2、上3區沿陰側面上行,相當於手三陰;上4、上5、上6區沿陽側面上行,相當於手三陽。下1~6相當於足三陰、足三陽。從五臟關係看,上。區聯結膈以上胸腔的心、肺;下6區聯結膈以下腹腔的肝、脾、腎;與手六經足六經所屬臟腑也是一致的。從經脈循行來看,手三陰、手三陽均循於腕部,足三陰、足三陽均循行於踝部,且通過腕踝部的特定穴如後溪、外關、內關、列缺、申脈、足臨泣、照海、公孫等分別通於督脈、陽維脈、陰維脈、任脈、陰蹺脈、帶脈、陽蹺脈及衝脈。可見腕踝與全身經絡、五臟六腑各部均有密切關係。按標本、根結理論,腕踝針的十二個刺激點均位於腕踝關節附近,相當於本部、根部,故可主治全身各部病症。十二個刺激點,均分佈於經線上,與十二絡穴位置大致相當,淺刺這些部位的皮部,可以調整相應經脈之氣及其聯屬的臟腑功能,以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與主治

1.分區與主治腕踝針療法將人體分為6個區。因絕大多數病症能確切表現為一定部位病變,故這些病症都可以歸納在身體兩側6個縱區範圍內。區域是沿人體縱軸排列的,以前、後正中線為界,將人體兩側由前向後分為6個縱區,各區位置及歸屬病症如下。

(1)1區:前正中線兩側的區域,包括額部、眼、鼻、舌、氣管、口唇、前牙、咽喉、食管、心臟、上腹部、臍部、下腹部和會陰部。

歸屬病症:前額部頭痛、眼疾、鼻塞、流口水、前牙痛、咽喉痛、氣管炎、胃痛、心悸、膽小、遺尿、痛經、白帶多等。

(2)2區:身體前面的兩旁,包括顳部、頰部、後牙、頜下部、甲狀腺、鎖骨上窩、乳部、肺、肝、膽(右)和側腹部。


歸屬病症:顳前頭痛、後牙痛、乳房脹痛、胸痛、哮喘、肝區痛、脅肋脹痛等。

(3)3區:身體前面的外緣,範圍狹窄。包括頭面部沿耳廓前緣的垂直線;胸腹部沿腋窩前緣向下的垂直線。

歸屬病症:顳淺動脈病、沿腋前緣的胸痛或腹痛等。

(4)4區:身體前後面交界處,包括頭頂至耳垂直下的區域、斜方肌緣、胸腹部的腋窩頂至髂前上棘間的垂直區域。

歸屬病症:頭頂痛、耳鳴、耳聾、下頜關節紊亂症、腋窩以下的胸腹痛等。

(5)5區:身體後面兩旁,與前面的2區相對,包括顳後部、頸的外側部、自肩胛區向下的區域。

歸屬病症:顳後部疼痛、落枕、肩胛部痛、腰椎橫突綜合征。

(6)6區:後正中線兩側的區域,與前面的1區相對,包括後頭部、後項部、脊柱棘突與椎旁、骶尾部、肛門等。

歸屬病症:後頭痛、項強痛、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

以胸骨末端和兩側肋弓交界處為中心劃一條環繞身體的水平線為橫線,代表橫膈。橫膈將身體兩側6個區分成上、下兩半,橫線以上的各半區分別為上1區~上6區,橫線以下各區為下1區~下6區,在左在右又可記作右上1區或左下6區等。

在四肢,當兩上肢和兩下肢處於內面向前的外旋位(手掌面向前),即四肢的內、外側面與軀幹的前後側面相一致,並向軀幹靠攏時,以靠攏處出現的縫為界,在前面的相當於前中線,在後面的相當於後中線,然後按軀幹的分區方法推演,亦將四肢分為6個區。

2.穴位定位與主治腕踝針的刺激點是按區查明病症所在的身體區域,在腕踝部選取相應的同一區的刺激點。

(1)腕部刺激點共6個,約在腕橫紋上二指環繞腕部的一圈處。從掌面尺側起至橈側,再從背面橈側至尺側,依次順序為上1~上6。

上1:位於小指側尺骨緣與尺側腕屈肌腱之間凹陷中。主治前額部頭痛、眼疾、鼻病、三叉神經痛、面腫、前牙腫痛、眩暈、口咽痛、氣管炎、胃痛、心臟病、高血壓、盜汗、寒顫、失眠、癔病等。

上2:位於腕掌側面的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

治前額部頭痛、後牙腫痛、頜下腫痛、胸悶、胸痛、回乳、哮喘手掌心痛(針尖向上刺)、指端麻木(針尖向下刺)等。

上3:位於橈動脈橈側,橈骨邊緣處。主治高血壓、胸痛等。

上4:手掌向內,在拇指側的橈骨緣上。主治頭頂痛、耳病、下頜關節紊亂、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前部)、胸痛(腋中線部)等。

上5:位於腕背部的中央,尺、橈骨之間。主治後顳部頭痛、上肢感覺障礙(麻木、過敏)、上肢運動障礙(癱瘓、指顫、肢顫、舞蹈病)、肘關節痛、腕和指關節痛(針尖向下刺)等。

上6:位於小指側尺骨緣背。主治後頭部痛、枕項痛、頸胸部脊柱及椎旁痛等。

(2)踝部刺激點共6個。約在內、外踝最高處上三橫指環繞踝部一圈處。從跟腱內側起向前轉到外側跟腱,依次為下1~下6。

下1:靠腱內緣。主治上腹部脹、臍周圍疼痛、痛經、白帶、遺尿、陰部瘙癢痛、足跟痛(針尖向下刺)等。

下2:位於內側面中央,靠脛骨後緣。主治肝區痛、側腹部痛、過敏性結腸炎等。

下3:位於脛骨前緣內後1cm處。主治膝關節(內緣)痛等。

下4:位於脛骨與腓骨前緣的中點。主治股四頭肌酸痛、膝關節痛、下肢感覺障礙(麻木、過敏)、下肢運動障礙(癱瘓、肢顫、舞蹈病)、趾關節痛(針尖朝下刺)等。

下5:位於外側面中央,靠脛骨後緣。主治髖關節痛、踝關節扭傷(針尖朝下刺)等。

下6:靠跟腱外側緣。主治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骶髂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痛、前腳掌痛(針尖朝下刺)等。 .

二、取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腕踝針刺激點的選擇,需在察明病症所在區的基礎上進行。刺激點的編號與身體各區的編號一致,對能確定部位的病症,可選該症所在的區域同側。以橫膈為界,劃一橫線,其上的病症選腕郎刺激點,其下選踝部莉激點。如病症位於中線附近,應針兩側。四肢運動障礙、感覺減退,發生於上肢者取上5,下肢者取下5。全身性病症或不能定位者,如皮膚瘙癢症、蕁麻疹、失眠、某些精

神症狀等可取兩側上1。幾種病症同時存在時,要分清症狀的主次、輕重、緩急,取主、重、急症所在區的刺激點。若有疼痛,應先在疼痛所在區選點。

三、操作

通常選用30~32號5cm(1.5寸)長不銹鋼毫針,病人體位不限,針刺部位肌肉盡量放鬆。

1.針刺角度和方向一般針刺角度應與皮膚呈5°~15°,針刺方向以針尖指向病症部位為原則,一般朝向頭部,若病症在手足(如腕踝關節病變、手足凍瘡等),針尖應朝向手足端。

2.進針左手用舒張或提捏押手法,右手拇指在下,食指、中指在上挾持針柄,無名指、小指在中指下挾持針柄,使針與皮膚呈30。角快速刺入皮膚。進皮後,將針體放平,與皮膚呈10。左右貼近皮膚表面,沿皮下組織表淺地刺入一定深度。針刺時宜緩慢、鬆弛,以針下阻力由緊轉松,針下有鬆軟感為佳。如針下出現阻力,病人有酸、麻、脹、重、痛的感覺,說明針體已進入肌層或筋膜下層,須調針到皮下。一般針刺皮下約為4.6cm(1._4寸)左右。

3.調針針刺入過深,局部有針感時,將針退出,使針尖到皮下,重新調整角度插入更表淺部位。針刺方向不正時將針退至皮下,重新調整方向後沿縱行的直線插入。針刺深度不適當時,需調整深入或退出。

4.留針一般留針20~30分鐘,依病情可適當延長。

5.出針用消毒棉球壓住針孔後迅速拔針,防止皮下出血。

6.療程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急性病可每日針1~2次。

【主治病症】

一、前額痛、前牙痛、眼球脹痛、三叉神經痛、鼻塞、流涎

用腕針法。取上1。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高血壓、一側或全身皮膚感覺麻木、全身皮膚瘙癢症、蕁麻疹等病症。

二、顳前部痛、後牙痛、頜下淋巴結痛、胸痛、手掌痛、指端麻

用腕針法。取上2。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療回乳、哮喘等病症。

三、顳淺動脈痛、胸痛(腋前線部位)、高血壓用腕針法。取上3。

四、頭頂部痛、耳痛、肩周炎(三角肌前緣處痛)、胸痛(腋中線部位)、拇指關節扭傷

用腕針療法。取上4。除上述病症外,還可治神經性耳鳴、耳聾。

五、顳後部痛、落枕、肩周炎(三角肌中點處痛)、上肢感覺障礙、運動障礙、肘關節痛、腕關節扭傷、指關節痛、凍瘡(手背部)

用腕針療法。取上5。

六、後頭痛、頸椎病、肩周炎(三角肌後緣處痛)

用腕針療法。取上6。

七、膽道蛔蟲症、急性腸炎、痛經、腓腸肌痛(內側)、足跟痛

用踝針療法。取下1。

八、膽囊炎、膽囊結石、腹股溝淋巴結痛、膝關節痛(內側)

用踝針療法。取下2。

九、膝蓋痛(內緣)用踝針療法。取下3。

十、股外側皮神經炎、下肢感覺障礙、運動障礙、膝關節痛、腳背腫痛、趾間濕疹

用踝針療法。取下4。

十一、髖關節痛、腿外側痛、踝關節扭傷

用踝針療法。取下5。

十二、急性腰扭傷、骶髂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痛(外側)、足底前端痛

用踝針療法。取下6。

【注意事項】

1.針刺部位皮下有較粗的血管或針尖進皮處有明顯的疼痛或針朝指(趾)端時,可適當地將針刺位置沿縱線作上下移動,即「離點不離線」。

2.針刺不能過深,以免引起痛點。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