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針療法

太乙神針屬於藥卷灸法的一種。太乙,是尊貴的意思。清代高士宗日:「太乙者,無上至尊,猶之眾職環會而為貴人也。」《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帝日:天符歲會何如?歧伯日:太乙,天符之會也。」此療法對於某些頑固疾病取效甚捷,故名之為「神針」。

太乙神針是與「雷火針」同類而藥物不同的一種療法。是在「雷火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二者為一元二歧,是傳統灸法的發展。它最早見於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該書中載有「太乙神針」方藥的組成、主治、功能、用法等。可見「太乙神針」療法定名於唐代。但是,自唐而後,文獻記載很少,到清代雍正時,才有人撰編私刻,而印冊極少,流傳不廣。即有獲者,亦秘而不傳,故幾乎趨於絕跡。《中國醫學大辭典》載:「雍正間,潮州鎮軍范培蘭,留心壽世,遍閱方書,有道人踵署,傳以此法,其制與雷火針同,而藥皆純正,且用法,隔布七層,不傷肌肉,非若鐵針與金石艾灸,令人傍徨畏懼。末有秀水杜文瀾跋,謂同治甲子春,得是書於舊好王省三司馬,以原刻穴圖病原,間有舛誤,因略加考正,重授梓人」云云。因為文中有「道人踵署」句,故有人臆說此針出於「異人」、「神人」之手等等,此乃故神其說,無大意義。

由於此法來源於民間,簡便易行,效果較好,故清以後流傳的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編本,如《太乙針方》、《太乙針灸法》、《太乙神針集解》等,內容大致相同。唯咸豐六年,滄州人葉圭對此有了改進,指出「不如以針為灸,較為妥當,取效亦速」。並開始使用「麵碗隔姜灸之」的方法,在「太乙神針」灸術的基礎上,又有了改進。

【操作方法】

一、方藥組成

關於太乙神針的方藥組成,社會上流行版本和雜誌所載不完全相同,現介紹幾種供參考選用。

1.人參120g、參三七240g、山羊90g、千年健500g、鑽地風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沒藥500g、穿山甲240g、小茴香500g、蒼朮500g、祁艾2 000g、甘草1 000g、麝香120g、防風1 200g,共為細末備用。

2.甘松3g,乳香、沒藥各12g,牙硝1g,牛膝、川烏、獨活各12g,三稜、草烏各1.5g,白芷、羌活各1.2g,桂枝、薄荷、麻黃、穿山甲、防風、杜仲、丑牛各6g,丁香、樟腦各1.2g,南星1•2g,細辛6g,降香3g,明雄、全蠍各4.5g,麝香6g,秦艽6g,艾絨15g,硫磺3g。共為細末,備用。

二、制針

將細軟綿絨三四層,平鋪於板上,艾絨約15g,藥末約15g,勻撒於紙上,捲成20cm長,直徑約3cm的針管,愈緊愈好,一端以絨繩扎,一端以牛皮紙封固,製成後,再用蛋清塗刷數遍,令其陰乾,切勿日曬,俟蛋清乾透,即包存備用,密藏防止漏氣,防潮濕。

三、施灸

施灸時將針在火上燃燒,針須燒透而不可燒焦。待針燒好後,按所定穴位,放上布墊,針置布上,使熱力由皮膚而達肌腠,使藥力由經絡而達病所。初下針時,必須緊按,俟熱力高沸時,即輕提慢按。如患者感覺熱力過高,則增加布墊,熱力低弱,則減少布墊。總以調整到適宜溫度為準則。溫度過高,可傷及肌膚,溫度過低,則功效不大。每穴約灸10~15分鐘,冷則易之,每灸5~7次為度。

【主治病症】

本法主要對於體質衰弱,長年久病,風寒濕痺,寒性腹痛等突病效果較好。對某些婦科病也有良效。

一、強身健體

氣海、關元。脾胃虛弱,加中脘;身體虛弱,加足三里、三陰交。施灸時間:氣海穴在立春前後5天灸;關元在立秋前後5天施灸。

二、頭痛

神庭。

三、卒頭痛

口眼歪斜、牙關緊急、失音、語謇:客主人、頰車、地倉、合谷。

四、咳嗽、哮喘、乳蛾、梅核氣、咽喉痛

天突、膻中、氣海、豐隆。

五、腹脹、洩瀉、痢疾、臌脹

中脘、氣海、神闕、足三里、天樞。

六、脅痛

期門、三陰交、陽陵泉。

七、痺證

身柱、風市、曲池、合谷、環跳、血海。

八、霍亂、嘔吐

足三里、中脘、期門。

九、五勞、七傷諸虛證

膏肓。

十、脫肛

百會、命門。

十一、腸風、便血、痔疾

命門。

十二、鼻淵、鼻息肉、鼻塞、目疾

上星

十三、水腫

水分、丹田、天樞、小腸俞、脾俞、三陰交。

十四、偏癱

環跳、風市、陽陵泉、肩腢、曲池、合谷、足三里、絕骨。

十五、疝氣

關元、曲泉、三陰交、大敦。

十六、帶下證、白濁、月經不調

關元、中極、氣海、三陰交、脾俞、腎俞。

十七、髒躁

肝俞、期門、氣海、行間。

十八、白內障

光明、足臨泣、合谷、陽陵泉。

十九、小兒消化不良

脾俞、中脘、天樞、神闕、足三里。

此外,某些局部疾病如關節、腫塊、麻木、疼痛等也可以在局部施灸。

【注意事項】

1.室內溫度要求適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檢查患者有否禁忌證,施灸穴位應常規消毒,尤其是瘢痕灸,以防感染。

2.施灸程序一般是先上部、背部、後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靈活運用。 .

3.患者須採取舒適體位,放平艾炷,尤其是小兒和配合有困難的患者更應小心,防止艾炷倒伏,熱灰脫落而灼傷皮膚。

4.嚴格區分瘢痕灸和無瘢痕灸,艾炷選擇要適當。初灸時艾炷燃燒不可太盡,慢慢增加溫熱程度,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好。

5.一般的局部紅潤不處理。切忌在灸處用力摩擦。若局部出現小水泡,可用敷料包紮一下(不擦破皮),讓其自行吸收。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頭穿破,排出水液包紮即可。化膿灸要包紮好灸的部位,並嚴密觀察局部變化,保持局部乾燥清潔,待其自愈。若有感染時,應按外科化膿感染常規處理。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