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古代,沒有CT,也沒有核磁共振,醫生們只能依靠人體的感官來收集診斷資料,然而,也恰恰是這種條件缺乏的情形,迫使古代的賢能異士,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嘗試並最終創立了一套通過收集外在病理表現,揭示病理本質的理論體系——中醫。
中醫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工,切而知之謂之巧」的說法,扁鵲,就堪稱是這樣一位能「望而知之」的神醫。《韓非子·喻老》記載扁鵲路過蔡國,蔡桓公召見了他,當扁鵲覲見到蔡桓公的時候,站著望了蔡侯一會兒後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太史公在《史記》中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足見扁鵲在精於望診的同時,還對脈診有著精深的造詣,我們可以從他給趙簡子診脈的經歷,窺見一斑。晉國的士大夫趙簡子,一天莫名其妙的病倒了,五天都沒有醒過來,由於趙簡子是朝廷重臣,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於是,就請來了扁鵲,扁鵲看完病以後,對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說:「他的血脈很正常,你們有什麼好恐慌的,以前秦穆公也曾經患過這樣的病,七天後就自己醒過來了。現在趙大夫的病也一樣,不出三天定能平安醒來。」過了兩天半,果然如扁鵲所言,趙簡子醒了過來。相傳在手腕橈動脈診脈的方法,也是扁鵲首創。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似乎都有周遊列國的習慣,醫家也不例外。一次扁鵲路過虢國之都,人們都在議論虢太子暴病而亡的事,他向懂得一些醫術的中庶子簡單詢問了一下病情後,認為太子並未真死,而是患了看上去像死了的「屍厥」病,尚有挽救的希望。中庶子把扁鵲的話報告了虢國國君,國君馬上召見了扁鵲,扁鵲採取了「厲針砥石」,取「外三陽五會」,並用「五分之熨」,「八減之齊」的方法,使太子起死回生。據現代考證認為,扁鵲當時可能是針刺了百會穴,然後熱熨兩脅下,使太子甦醒過來,最後通過吃中藥進行調理。
扁鵲針刺圖
那麼扁鵲是不是姓扁名鵲呢?在《史記》中有我們需要的答案,「扁鵲者,渤海郡鄚人也(今河北省任丘市),姓秦,名越人」,既然扁鵲本名秦越人,為何又稱為扁鵲呢?
「扁鵲」的「扁」實際上是「翩」,上古時由於字少,厚扁、匾額、普遍、偏僻、翩飛等意思都由「扁」一個字來負責,「翩」字產生後,「扁鵲」的「扁」本該專用「翩」字(寫成「翩鵲」),但由於長期習書「扁鵲」,加上一般人根本不瞭解「扁鵲」的意思,普通誤讀為(biǎn貶),故使「翩」字在「翩鵲」這個詞素中沒有通行起來。
其實,「扁鵲」本是傳說中上古黃帝時一個有名的游醫的綽號,因為他醫術極高,並八方為人治病,行跡無定,就像翩翩飛來飛去的喜鵲,所以人們給了他一個「翩鵲」的雅號。當時「飛來飛去」這個意義的原字寫作「扁」,故寫作「扁鵲」。後來春秋時期的名醫秦越人雲遊行醫,「走邯鄲,過洛陽,來入咸陽」,足跡遍及黃河中下游地區,醫名聞達於天下,與扁鵲相似,故人們也尊稱他為「扁鵲」。至今仍然還有不少的扁鵲廟、扁鵲山、扁鵲村,紀念緬懷這位中醫學的「神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