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圖的歷史

脈診學中的脈象的圖解,根據脈學發展應該在較早的時期就出現了,不過據目前的史料和資料,只能上溯到晉代,亦就是《脈經》。

我國文字出於圖畫,到文字正式獨立以後(最晚是殷商時代)圖域仍在學術文化上起著實際的作用,所以自古就有「左圖右史」之說,劉邦人咸陽蕭何收天下「圖籍」就是很好的例子。至今貯藏書籍以供閱覽流通的機構仍名「圖書館」,當然現代的圖書館裡主要是藏書,但亦有圖畫圖表等,這個圖字是既有歷史因襲意義又有客觀現實意義。說明文字與圖形、圖表等,向來就是文化知識技術等文獻資料的兩大組成部分。在古代某些書籍根據需要是既有文字又有圖形的。例如《山海經》、《爾雅》等等,後來又有《禮器圖》、《古器物圖》等等,紀傳本的史書(以廿四史為代表)中的「年表」就屬於「圖表」性質。科學技術等資料文獻多有圖形,如天象地理等以及《天工開物》、《營造法式》等書,都是利用圖形圖畫傳播科學技術的,與醫學及醫療保健有關的如古代的「導引圖」(近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經絡穴位圖」(明堂)後又有《圖經本草》、《五藏圖》等等,所以脈之有圖當屬意中之事。

因為它一是與經絡身形等有關,二是古人在很早的時期就有對它用客觀方法比類形容描述的內容,三是脈象需要系統規律的全面掌握。基於以上的原因,它應當在較早時期就有圖形圖表等方法的描繪記載及傳播。脈象儘管在古人的方法中有抽像的一面,但原則上它在形象上是具體的,譬如它的位置可以肯定,它的形象又是可以明確感知和重複傳播推廣的,所以古人會發明創造脈圖,揆諸歷史背景,證之學術源流,根據實際需要等是無可懷疑的。這項工作不會需要等到較晚時期才會有人來作。但限於歷史條件,圖畫遠不女口文字易於傳播,古代的書籍傳至今日的不少,古代的「圖籍」卻絕大部分湮沒不傳了。即如《爾雅圖》等亦是後人補作而非原圖了。

脈圖最早可以考見的是《脈經》上的「手檢圖」;但全書十卷文字大部分完整而「手檢圖」只存其名,原圖已闕。如果不是在第十卷的標題下註明「手檢圖三十一部」幾個字,後人真不知《脈經》中還有脈圖,《脈經》佚失的脈圖,很有可能不是最早的,在此以前亦可能還有附有圖形的脈書、或單行的脈圖等等,這些亦都佚失了。以《脈經》這樣權威性的著作尚失掉了脈圖,其他脈圖之不能流傳當亦是意中之事。

總之在《脈經》或《脈經》以前就有了脈圖,但都已不可得見,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亦要到宋元時期。例如宋、許叔微曾著有《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施發所著有《察病指南》三卷,其中有脈形的示意圖,《藝文略》記載有《指難圖》一卷,元·李呆著有《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一卷,《脈系圖》見於《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天元脈影歸指圖說》二卷見於《醫籍考》等,除《察病指南》與《脈訣指掌病式圖說》外,多不傳。元·滑壽著《難經本義》二卷,其中附有圖解十三個,這十三圖是原出於宋丁德用《難經補注》的。內容形式頗為精當。明,熊宗立編有《王叔和脈訣圖要俗解》六卷,張世賢編著有《圖注難經》四卷,《圖注王叔和脈訣》四卷,張書流傳極廣,後來「坊本」將兩者合為一書,或更附以《瀕期脈學》,數百年來,流行不衰,幾為一般醫家必讀必備之書。在《瀕湖脈學》中有李時珍恢復補充的「手檢圖」,沈金鰲著《沈氏尊生書》中有《脈象統類》一卷,每脈下附一圖,由於圖形過簡、過小,且又分散,復刻本幾不易辨。近人著脈書亦有附圖的,由於現代方法提取脈圖已經出現,出自想像虛擬的示意圖已經基本上失掉丁它的時代意義,至於圖解表解性質的形式,必要時仍有意義。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