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脈之單脈介紹

《脈訣》:「促者陽也,促脈前來已出關,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漸退人生也,若或加時命在天。」

《三因方》:「以氣血瘀飲留滯不行,則止促。與人迎相應,則瘀壅陽經;與氣口相應,則積留胃腑。」

《診家樞要》:「促,陽脈之極也,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也,或怒氣逆上,亦令脈促,促為氣湧。為狂悶、為瘀血發狂,又為氣為血為飲為食為瘀,蓋先以氣熱脈數,五者或有一留滯其間,則因之而為促。」

《外科精義》:「促主熱畜於裡也,下之則和,瘡腫脈促,亦急下之。」

《診家正眼》:「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右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為殃,促居右關,脾官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飲,右尺逢之,灼熱為定。」

《瀕湖脈學》:「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瘀積,或發狂斑與毒疽。」

《醫學入門》:「促脈陽盛陰不足,氣血瘀食壅為毒,裡熱瘀血發狂斑;怒氣激之發厥搐。」

《古今醫統》:「促因陽盛,為狂為怒,五積於中,脈因而阻;漸退則生,漸進不救,病後得之,幽期甚速。」

《景岳壘書》:「促者為熱、為陽極。通謂其為氣、為血、為食、為瘀、為積聚、為瘀瘕、為七情鬱結。促類數也,未必熱。」

《脈確》:「數時一止何其促,陽有餘陰不足,痰火煎熬,或為喘澈或斑毒。」

《醫宗金鑒》:「促為陽郁。」

《脈訣匯辨》:「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促者,心火炎炎。促在左關,血滯為殃。左尺得促,速滑堪憂。右寸促者,脾鳴咯咯。促在右關,脾官食滯。右尺得促,灼熱為定。」

《脈訣刊誤集解》:「促者陽也。促脈前來已出關,並居寸口證危難,忽然漸退人生也。若或加時命在天。」

《脈訣啟悟註釋》:「促因火亢,亦主物停。右寸脈促,脈鳴咯咯。左寸脈促,心火炎炎口左關脈促,血燥生殃。右關脈促,脾官食傷。左尺脈促,遺精滑激。右尺脾促,灼熱亡陽。」

《三指禪》:「促脈形同激,須從一止看,陰衰陽獨甚,洩熱只宜寒。」

《脈如》:「促為陽極亡陰,主痰壅陰經,積留胃府,或主三焦鬱火炎盛,或發狂斑,或生毒疽,五積停中,脈因為沮。最不宜於病後,若勢進不已,則為可危。」

《脈簡補義》:「促,氣爭於上而不下之義。其主病,輕則胸膈逆滿,頭眩氣喘,重則癲厥,或狂。」

《脈理求真》:「促為陽邪內陷之象。凡表邪未盡,邪並陽陰,暨裡邪欲解,並傳厥陰者,多有是脈、故病必見胸滿下利厥逆,且有血瘀發狂,痰食凝滯,暴怒氣逆,亦令脈促。若中虛無凝,脈自舒長,曷為而有止歇之象乎。」

《脈學闡微》:「促脈多為熱盛陽亢,灼爍臟腑,機體為抗禦熱邪,致血行急促。或因熱毒壅盛,擾及血行,而現不整之脈。亦有痰滯血部而現促脈者。另有熱毒陷入營分,血郁發斑、血熱沸騰、脈象數急不整而現促脈。熱邪犯肺,咳喘痰湧,或肝氣上逆,狂妄腫痛諸實熱證,皆能出現促脈。痰飲、氣血留滯亦有現促脈者。總以促為陽盛、裡不受邪,邪正相搏,而現促脈。左寸促,心熱壅迫。左關促,脅脹血滯。左尺促,腎熱、頭眩、淋濁、便血。右寸促,咳喘痰湧。右關促,脘脹痛、嘔惡食積。右尺促,相火旺盛。」

促脈主病,諸家皆言陽盛、邪實,正邪相搏而現促脈。故陳言以氣血痰飲留滯不行則止促;滑壽以,陽脈之極也,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也,或怒氣逆上、氣湧、狂悶、瘀血發狂等令脈促;李中梓以火亢、物停;瀕湖以氣血飲食痰所致火病而脈促;邢錫波亦言促脈多為熱盛陽亢,致血行急促,而現不整之脈。是促脈與數脈主病多相同,二脈有歇止之區別。便脈主病亦有正虛之一而《脈簡補義》云:「促脈數中一止者,陽氣上盛而下虛,不能接續也,傷寒誤下後見之,津液受傷,虛熱鼓動來去躁疾,時見一止,非有湧沸上爭,源源不竭之勢也,惟陰虛也。張石頑謂陽邪將欲內陷,亦以其陰氣不續也。」《診家正服》言:「按促之為義,於急促之中時見一歇止,為陽盛之象也。……髒氣乖違則稽留凝泣,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止為輕,若真無衰憊,則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為重。然促脈之故,得於髒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

促脈主病不但有正虛的一而,亦有死便。是脈促數中一止,舉之脈急而促,按之無力而漸無。見於虛勞垂危之項,是陰脫之兆,為元陰竭而虛陽上浮,陰陽離決之死候。《診家正眼》有載:「燕都王湛六,以脾洩求治,神病色瘁,診得促脈,或十四五至一止,或十七八至一止,余謂法在不治,而醫者爭之,此非代脈,不過促耳!餘日,是真元敗壞,陰陽交窮,而促脈呈形,果一月而歿。」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