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象之濡脈

濡脈是屬於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它是浮、細、無力幾種條件的綜合體,所以古人有「水上浮漚」等形容,但這種規定到《脈經》才明確起來。

《脈經》以前,它可能就只是無力的意思,如《內經》說春脈軟弱招招,長夏脈軟弱等等。仲景「辨脈法」中說:「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東方肝脈「微弦濡弱」。「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等等。而且與弱脈非常接近。從濡、弱兩字的字義來講都表示柔弱無力而小。在《內經》上濡書作軟。《脈經》書作軟,又說「軟一作濡」。《千金方》作軟、《干金翼方》作濡。以後歷代脈書就絕大多數書作濡了。這個字體作軟,《玉篇》說:「柔也。」《廣雅·釋注》說:「弱也。」《國策·楚策》:「鄭衛者,楚之軟國。」《漢書·司馬遷傳》:「僕雖怯軟。」軟音軟柔也。俗作軟亦見於《玉篇》,《史記·貨殖傳》:「妻子軟弱。」《漢書·賈誼傳》:「坐罷軟不勝任者不日罷軟,日下官不職。」罷軟是柔懦的意思。濡音儒、濡音媛,濡水即軟水段玉裁說:「濡乃軟之偽。」軟水名,在遼西,《宋史》始易為灤,即今河北境內之灤河。此字初作軟,後有軟,軟等而軟、濡雙聲,軟軟疊韻,形、音、義皆得相通。

後世脈書雖然多用濡字,但具體脈形之解釋一般是用《脈經》軟脈的說解,《脈經》說:「軟脈極軟而浮細。」下又有夾行小字說:「一日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日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脈經》之說成為濡脈的準則。例如《脈訣刊誤》說:「極軟而浮細,輕手乃得,不任尋按。」李時珍《瀕湖脈學》說:「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如水上浮漚。」《四言舉要》說:「浮小為濡,綿浮水面。」《通雅-脈考》說:「濡者細軟而浮。」《醫宗說約》說:「濡,浮細無力也,輕手乍見,重手卻去,如線之浮水中。」《診家正眼》說:「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脈法統宗》說:「襦脈極軟面浮細,如綿在水中,輕手則得,重手按之隨手而沒,與軟同義」。

以上各書都或繁或簡,或用比喻說明了濡脈的形狀。本來從字義上講就是軟,不應當有浮,細等條件,但散為一個專業用名它在「約定俗成」之中具有了這種解釋,這是專業性質的「詰訓」如按一般字義解釋雖合於字書,但對於脈學專業來說卻成為「穿鑿附會」。另外弱與濡在字義上亦是相通的。但在論脈時卻不可,道理亦是一樣。

《脈經》以前的濡脈大抵是概念性的。只要柔軟無力就是濡,這對後世仍有影響,例如《脈語》就說:「軟亦作襦,脈來按之無力,如水上之浮帛日濡。」陳士鐸《脈訣闡微》說:「軟脈不能剛健之狀,明是力之不勝耳。」但這只是極個別說法,不是主流。關於脈形的客觀化形象的喻解,濡脈自《脈經》提出「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以後,《診家樞要》說:「如綿絮之浮水中。」《外科精義》說:「如帛在水中。」《脈訣刊誤》說:「帛漫在水,虛浮見於水面,若用指按之,則隨手面軟散,不與手應。」《瀕湖脈學》說:「如水上浮漚。」《四言舉要》說:「綿浮水面。」《醫宗說約》說:「如線之浮水中。」《診宗三昧》說:「如絮浮術面。」《三指禪》說:「平沙而雨霏千點,襦脈按須輕,萍浮水面生。」《醫醇剩義》說:「如水漂綿。」《診脈三十二辨》說:「如水面浮綿。」這些說法都有助於理解濡脈和供體會指感時的參考,說明孺脈是浮而無力,具有輕柔細小的特點,但諸說除《醫宗說約》之如線之浮水中以外,似乎對於襦脈的細小這個條件從客觀感覺的描述與比喻上都嫌有些不足。

歷代諸家亦有對濡脈提出一些不夠恰當準確或失誤之說,如《脈訣》說:「襦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冉冉還來,按之依前卻去日濡。」這很不諸楚。《脈訣刊誤》及《瀕湖脈學》都作,分析批判,劉復真之說與《丹溪手鏡》、《沈氏尊生書》等書都提到「遲」這個條件當然是不對的。《醫學心悟》提到沉當然亦是錯誤的。其他如《診家直訣》的短、散,《醫悟》的「豁然」亦都無當於實際,徒然造成概念上的混亂。《察病指南》將濡脈說成是:「按之似有,舉之全無,(一雲按之似無,舉之全無,力援軟而浮細。一雲按之不見,輕手乃得)不能隱指。」依違兩可,實不足為訓關於濡脈還有幾個有關的問題需要分析一下,一是與軟同義問題,這個問題前面從字的形音義上講是相通而同義的。《脈經》、《千金方》作耍或敬,而《千金翼方》卻作濡,《察病指南》說濡脈:「即黃帝所謂軟脈,《集韻》濡軟二字同呼同用。」《外科精義》雖然用軟散為脈名,但附註即是濡脈。用軟作脈名當然是名實一致,而用濡作為脈名,它的解釋亦主要是個軟字故爾後來陳士鐸《脈訣闡微》既列出濡又列出軟,當然是既是不解古義而盲目復古,又蛇足可笑。一是《脈語》、《診宗三昧》、《脈理求真》等書提到「虛」這個條件,這是不合適的。因為一個字有一般的訓釋,但在某些專業或特定的條件下就應有所區分,而不能做為一般字義來使用。在脈學上虛已經有了浮軟大(無力)的條件,這就是虛的專業洲詁,在脈學中它不能再做為一般性的虛弱無力虛軟無力等解釋來使用,要使用就會造成混淆和錯誤,古今脈書對虛、弱、微等脈都有將它們做為一般訓釋來使用之弊。比如略滑、略緊等往往說成微滑、微緊這就與微脈有相混之嫌了。

專業範疇的訓詁解釋是很重要的,必須注意這一點。一是脈的有力無力問題,本來襦就是軟,就是無力,但後來濡有了自己的訓釋和界限(浮細無力)就不能再做為一般的無力來使用了,這亦和有力這個條件與弦、實、革、牢等脈均有關而沒有一個恰好相適應的脈名來表達一樣,所以李時珍在二十七脈之外叉別出有力無力兩個條件,做為若干有關脈象的—部分條件和對某些脈象如浮沉遲數等脈的修飾。一是襦弱一主陰虛,一主陽虛的問題。《醫學探驪》說:「濡與弱對,以部位言,濡脈極其柔軟,《脈經》謂如水面浮綿,水上浮漚,不過是極力形容其脈之濡象耳。脈來無力即濡,但比浮部非因病其脈浮出,乃因素體瘦弱,脈早巳行於浮部,濡脈浮取即得,按之中部似有似無,沉取不見。」所謂濡脈只是個細,無力的脈,浮是由於體瘦的關係這可能是濡弱兩脈形成的關鍵和解釋之一。

弱脈除見於沉部外條件亦是細面無力,弱脈則是由於病體體胖故爾脈沉,濡和弱只反應了虛證而瘦人陰虛、胖人陽虛,於是相同的脈在瘦人則是濡脈主陰虛,在胖人則是弱脈,主陽虛。這個劃分亦是自《脈經》以來才劃出來的,在早期是並不如此的,《傷寒論》中就有「浮弱」的脈,那時還將這些字(脈名)作為一般性的概念來使用,是與後世脈法不同的。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驗體會,擬訂襦脈的傳統形式的脈象指標為:

1、濡脈是屬於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

2、濡脈綜合了浮、細、無力的幾種條件而成。

3、由於濡脈具有浮細,無力的條件,其指感是輕、軟、小,故有綿浮水而,水上浮漚,如線之浮水中的形象描述,可供理解參考。

4、襦脈可以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如濡緩、濡數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