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象之弦脈

弦脈亦是具有單因素的脈象,它的性質是脈形變化,特點是張力增強,有的亦有阻力增加的情況及脈管變硬等,所以它給人的指感是像琴弦、弓弦等繃直的感覺。

弦脈在古醫籍中的記載亦是較早的,它亦有一個形成過程,在《內經》中開始是以季節脈出現的,而且有時只是作為對春天脈的一種形容,至於作為肝脈、肝的絕脈之說亦不可能是由於季節和胃氣的有無引申出來的。如:「……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日肝死。」「春脈如弦……」「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素問·玉機真髒論》)而且與長、滑等脈的界限尚不太清楚,如《素問·玉機真髒論》說春脈是:「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等等。到了《難經》上弦脈的名稱就進一步確定了,它雖然引用的基本上是《內經》之文,但它的提法已經是「春脈弦者」如何如何了。後人對此亦有所分析,如《醫碥》上說:「古人有時以長脈為弦,如謂春脈弦而言其軟弱直長是弦即長也。今後分二脈則弦自有急勁之意不僅長而已。」實際分為二脈的條件是長只是個脈位問題,而弦則為脈體的一種形象。二者當然是不同的。在《傷寒論·平脈法》上說:「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金匱要略》上有:「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這裡的緊是說脈形緊張不能理解為緊脈。至此弦脈是確立起來了,而且更廣泛地用於臨床,但《內經》、《難經》和仲景都認為非常典型,亦即「純弦」脈是肝的真髒脈,這在《內經》中是屢見的不具引。《難經》竟與《內經》相同,仲景亦說:「假令得純弦脈者死。」可見弦脈不但有它自己獨特的形象而且程度亦是非常重要的。這亦影響到後人對弦脈的認識和說解。

《脈經》所提出的弦脈脈形是:「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一日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日浮緊為弦)。」如弓弦狀是確定不說的。但舉之無有,和浮緊為弦之說卻可商。因為弦是脈形的變化,它與脈位(浮、中、沉)沒有關係,實踐中浮弦的脈亦不少,所以說舉之無有是不恰當的。對此後人亦有所論議如李時珍說:「或以浮緊為弦,況緊為牢亦近似耳。」說近似當然是不準確的。《脈確》說:「《脈經》謂弦脈『舉之無有』按瘧脈有浮弦者,未嘗舉之無有也,即《脈經》傷寒條中亦有陽明中風脈浮弦之語,則謂弦脈舉之無有,疑其誤也。」浮緊為弦之說出自仲景《傷寒論·平脈法》原文是:「脈浮而緊者,名日弦也。」這個說法王叔和亦恐未盡同意,所以沒有放在正文,而在又日裡提出說弦一定要出現在浮的部位和前而的不能出現在浮的部位是一樣的不適當,至於緊亦不應當理解為緊脈。

弦脈歷代各家的形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諸病源候論》說:「按之如琴瑟弦,三關通病,梗梗無有屈撓名日弦。」這裡的病字不應理解為疾病,而是指脈的這種弦的變化。《察病指南》說:「勁急如弦弓弦。」《診家樞要》說:「按之不移,舉之應手,端直如絲絃。」《脈訣刊誤》說:「指下左右皆無,從前中後,直過挺然於指下,日弦。」《瀕湖脈學》說:「弦脈端直以長,如張弓弦,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狀若箏弦,從中直過,挺然指下。」各家語氣形容雖微有不同,但基本一致,尤其是李時珍的說法匯合了前人正確的說法更為全面.其他和以後各家之說或繁或簡大抵不出這個範圍。

弦脈是脈形的變化,在古人亦只能用客觀事物來形容反映它,所以形象比擬之說是比較多,而主要的在《內經》裡就有很多,尤其是具體到不同程度時就要更明顯。例如在季節脈裡它就起碼分成三種,一是有胃氣的即正常季節脈的弦,是「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二是病脈弦是「盈實而滑,如循長竿」;三是死脈弦是「急益勁,如新張弓弦」(見於《索同一平人氣象論》)。《素問·玉機真髒論》說:「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力,責責然,如按琴瑟弦,」等等。後人書中多半用琴瑟弦,弓弦為喻,《脈訣》提出「箏弦」,《瀕湖脈學》亦引用,另外周學海氏在《診家直訣》中說:「浮厚而斂,弦也。」雖然不是用客觀形象來描述的,但這個斂字卻反映了脈管張力增強的神態,在當時亦是難得的。

在弦脈的說解中存在幾個問題,一是緊的問題,由於仲景提:「緊如弦」、「浮而緊」等,《脈經》亦引用過,所以後人就有人在說解弦脈時用緊這個條件,這應當是不當的理由見前文所述,揭到緊的書如《千金方》、《活人書》引了《脈經》全文,崔氏《脈訣》說:「小緊為弦。」又說:「弦如張弦,緊如細線。」可見小緊與弦的緊亦不是緊脈而為緊張的意思。《外科精義》說:「弦脈之診,按之則緊而弦,其似緊者,謂弦如按弦而不移,緊如切繩而轉動,以此為異。」可見齊德之亦並不認為弦脈裡有緊脈的成分,其意亦是緊張。《脈決指掌》與《丹溪手鏡》都提到緊或與勁急之意重複或引用仲景浮緊之文都沒有什麼新意。後來諸家只有《醫碥》上提到:「似深而略遜,但稍見抗指即是,不若緊之搏手。」此說在概念上卻不清楚,因為弦和緊不單是力度問題,它們的形象亦是不同的,如按《醫碥》的說法有力的弦脈就都成為緊脈了,這是不對的,這種說法可能還要比何氏早,因為在李時珍的《脈學》上已經有「緊言其力弦言象」之說。

不過宋元以下絕大多數的脈學書籍已經不再提緊這個條件了,應當說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予以否定了,亦丘可以說分清了弦脈和緊脈的界限、性質和形象。一是滑的問題,《內經》等書對春脈有輕虛而滑等說解,後人亦有的將滑列人弦脈的條件這是不必要的。因為彼時是用輕虛而滑形容那個「長竿末梢」具體到後來成熟的弦脈脈形就是不必要的了,提出滑的書有《脈訣匯辨》、《診家正眼》、《四診抉微》、《脈訣啟悟註釋》等書,這是一種無謂的復古風氣並不實際。另外如《脈訣》說:「時時帶數。」《壽世保元》說:「數而有力為弦。」當然是錯誤的,而且.不必再分析辯解了。一是後世請家有時對弦脈形容太過,這裡有一個平衡問題,例如《景岳全書》說:「按之不移,硬如弓弦高鼓峰的《四明心法》上說:「弦如弓弦之弦,按之勒指,胃氣將絕,五臟無土,術氣太甚,即真髒脈也,凡病脈見之即凶,與滑相反。」《三指禪》說:「弦脈似長(長作張,動詞)弓。」說:「脈而弦,脈之有力者也,雄姿猛態,可以百鈞。」形容太過的原因一是個人認識上的不同,一是古人本有不同程度的弦脈之說,最重的即所謂純弦無胃氣的脈是絕脈,但在說解弦脈時不應將最嚴重的弦脈定為一般性的指標,那樣顯然是與臨床最常見的弦脈是不適合的,對此應當在一般解釋的基礎上說明,弦脈有程度的差別,如果出現「純弦」則提示胃氣將絕病情嚴重較為合理。

另外,正如《三指禪》所說:「脈而弦,脈之有力者也。」弦脈確是一個代表力度的脈,在多因素的脈象中,有力的脈如實、牢等脈都具有弦的因素,又如芤脈是個有邊無中中空的脈,但如為表面有較強力度,但仍然中空則需要芤與弦相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即所謂革脈。見在任何隋況下弦脈都是表現為有力的。當然亦可以見到弦而無力的脈,那是屬於雖然張力略強但阻力不強脈管亦無變硬等條件的一種弦象,而典型的弦脈正如古人所說是有力的、硬的。

1、弦脈為具有獨立意義之單因素脈象。

2、弦脈的指感是脈管繃直挺然指下按之不移,端直以長。

3、弦脈的客觀形象描述是很重要的,如狀如弓弦,琴瑟弦、箏弦、絲絃等等。

4、弦脈原則上是代表力度強的脈象,它可以與其他脈象或因素組合成某些有力的復合性質的脈象,如實、牢等脈或在某些復合因索的脈象中表現力度如革脈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