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經八脈交會穴

一、後溪-手太陽小腸經

《西江月》: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痛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齒頤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稈後溪先砭。

後溪主治頭、腦、面、頸、項部位病證,體重節痛,表熱,及體液病。

1、後溪主頭、腦、面、項、頸部位病證。

後溪是手太陽小腸經穴,通督脈。督脈循行: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內)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經脈所至,主治所在」,因此能主治頭、腦、面、頸、項等疾病。

2、後溪能治體重節癰。

後溪穴是輸穴。《難經·六十八難》:「輸主體重節痛。」

3、後溪能治表熱

手足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太陽之氣行於體表,邪傷太陽其病在表,故治表熱。

4、後溪主治液病。

心主液,如心陽不足,則失於斂攝,心液不藏,多見自汗;心之陰不足,則血不養心,心氣浮越,心液外洩,為盜汗。心與小腸相表裡,心主液小腸主液所生病,為髒病治腑。

二、申脈-足太陽膀胱經

陽蹻脈交會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與後溪相應。

《西江月》: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稜,手足麻攣臂冷。吹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1、陽蹻脈與足太陽膀胱經在病候上的聯繫。

足太陽經,主筋所生病者,筋主管運動。《難經·二十九難》:「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陽蹻脈失常,會出現內側肌肉弛緩、外側肌肉拘急的病症。足太陽與陽蹻的病候均有運動方面的病症。

2、申脈主治筋病。

足太陽筋,為多為巨,它有一起一別一直與五支的經筋分佈。《靈樞·經筋》云:「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月耑(zhuān專)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臀,上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九頁;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腢;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九頁。」

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疾病,皆足太陽之水虧,筋失濡養,申脈主治之。

3、申脈主治表熱。

太陽主一身之表,外邪侵入,太陽經首當其衝能治表熱。

4、申脈主治癰毒症。

癰毒症見局部腫高痛,其邪在表,太陽主一身之表,故申脈可治之。

三、足臨泣-足少陽膽經

《西江月》: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急,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齒痛耳聾咽腫,浮風瘙癢筋牽,腿疼脅脹肋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1、足臨泣主治骨病。

足少陽膽經主骨所生病者,可治諸節皆痛。

2、足臨泣可治皮膚疾病。

少陽主風,風為陽邪,風熱循經上越,輕則頭目眩暈,重則傷腦中風,風熱外竄,傷及血分,則致皮膚疾病,足臨泣可治之。

四、外關-手少陽三焦經

《西江月》: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稜皆痛。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熾,獨會外關為重。

1、外關主治頭頸、耳、眼疾病。

手少陽經支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額,至目銳(內)眥。」

本經所過耳後、耳前、耳中,至眼外,故能主治頭、耳、眼疾病。另外,手少陽病候「是動則病,耳聾渾揮焞(tūn)焞」(焞,音吞,形容聽覺模糊不清,耳內出現烘烘的響聲),外關可治之。

2、外關主治水腫。

手少陽三焦經為水瀆之府,又是主氣所生病者,所以三焦是水液氣化的場所,有通行水道的作用。水腫多由三焦氣化失常而致,如《類經》:「三焦為水瀆之府,水病由於氣也。」故水腫以外關治之。

3、外關治皮膚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王冰注;「心寂則痛微,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瘡瘍,生於心也。」

又,高世本:「心作火。」注;「火舊本作心,今改諸痛癢瘡,皆屬手少陽三焦之火。心病由心包代君行事,心包與三角相表裡,皮膚病需髒病治腑。」故手少陽三焦經外關穴能治皮膚病。

4、外關能治半表半里熱。

陽維為病苦寒熱。苦寒熱指發寒發熱或寒熱往來,病在半表半里,故主治半表半里之熱。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