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派醫學植根於齊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發展成熟起來,並得以流傳發揚,成為齊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齊派醫學中的代表人物有扁鵲、淳於意、公孫光、公乘陽慶等。戰國的扁鵲是齊派醫學的先驅、是歷史上第一個有傳記的醫學家;漢代的名醫淳於意是臨淄人,他不但精於望診,更精於切脈,尤其是他的診籍,是我國現存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醫案。此外,尚有公孫光、公乘陽慶等名醫,他們與扁鵲、淳於意具師承關係、一脈相承,都是齊派醫學的中堅,都為齊派醫學的醫德醫風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醫以德而行,德以醫為載體,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注重醫與德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作用,古語所謂"醫者,仁術也"就是對醫德關係的高度概括,這其中也包含了齊派醫學——齊國名醫的突出貢獻。齊派的醫德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無信不醫",樹立醫患互信觀
互相依賴是醫患關係成立的基礎,也是治病救人的前提,所以,扁鵲在他的"六不治"理論中提出"信巫不信醫"為一不治,欲使患者信醫,則首先要求醫生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充分樹立起自己的威望,也就是學醫要"勤求古訓",行醫要"仁慈為本",為人要"求善求真"。在這方面,扁鵲是一個典範,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序》中所言,"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候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如此,則何患無信?
二、廣施人道,不分貴賤
從醫的目的,就在於濟世救人,所以應"貧富貴賤、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扁鶴、淳於意等名醫雖然多次被邀請作宮醫,或達官顯貴的侍醫,但一概拒絕,而是長期不辭辛苦匿名於民間,四處遊學行醫,"上療君親之疾,下救貧賤之厄","懸壺濟世、不惜風雨兼程"。
三、謙虛求實,治學嚴謹
扁鶴的醫術為當世所崇為後世所仰,司馬遷的《史記》中唯一一篇醫家傳記即為《扁鶴·倉公列傳》,並極盡讚美之辭,"扁鶴言醫,守數精明,為方者宗,後世循序,弗能易也"。大家所熟悉的"扁鶴望齊桓侯之色"就生動地說明扁鶴望診水平的精湛,但即使如此他仍堅持四處遊學,勤求古訓,廣泛求師,潛心鑽研,以至"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鶴也"(《史記》)。在治學方面更嚴謹的當數淳於意,他自幼好學,廣泛涉獵,先投師於當世名醫公孫光,後拜師於同郡的公乘陽慶,盡得其傳,並在行醫之餘,為了更好的總結行醫的經驗教訓並傳世後人,將典型醫案詳細記錄,以成"診籍",即我國最早的病歷。其診籍所載25例醫案中可知,淳於意強調診病必須審慎行事、諸診合參,他指出診醫者"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辯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無怪乎他的老師公孫光稱讚他有"聖儒"風度,"必為國工"。他的治學嚴謹還表現在他教授徒弟上。淳於意有記載的徒弟有七人,他根據個人的特點,授予不同的醫療技術,如教宋邑學色診,教高期、王禹學習經脈高下,施用針灸術;教馮信以藥法;教杜信、唐安上下經脈和奇咳術等,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在現代醫學教學中也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我們值得借鑒的治學方式。
四 實事求是,敢於承認不足
漢文帝曾有詔書問淳於意"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意對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心不精脈,所期死生,視可治,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與那種"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而又"謬言為道,更名自功","不留神醫藥"而"意逐榮勢"之徒難以相提並論,也為當代醫者所誡。
五 以人為本,隨俗為變
《內經雲》"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中醫本身即是以人為本的科學,加之優秀的醫學相輔佐,使齊國的醫家更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扁鵲有六不治論,即"驕恣不論於理"(驕橫不講道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陰陽並,藏氣不定","形羸不能服藥","信巫不信醫",有此一者,即不能治,指出診病治病要以患者的綜合身體狀況來制定治療方案,指出心理平衡、講究科學、飲食得當、調和臟腑,與針灸服藥同樣是治好病患的重要措施。
又《史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婦科醫生);"過雒陽(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痺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尊重地方風俗,融入地方風俗,隨著各地的風俗需要而改變自己的醫治範圍,既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又能更好起到懸壺濟世、救貧困之厄的目的,其可謂大"仁"也!
六、崇尚科學,反對異端邪說
扁鵲是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者,一生堅持與巫醫巫神作鬥爭,每到一處,他都向人們宣傳科學思想勸導人們信醫勿信巫,以免枉送性命,由於他在民間所享有的崇高威望,對減弱當世巫醫邪說的風氣起到了巨大作用。而淳於意則極力反對秦漢之際興起的煉丹服石之風,如診籍中所載:齊王府中一個名叫遂的侍醫生病後,自己煉製五石服用,請淳於意診治時,淳於意依據醫學理論,認真負責地指出煉服五石的危害性,告誡他不能隨便服用五石散,但遂不聽勸告,終於因疽發而死亡。淳於意是我國醫學史上反對服石求仙的先軀者。
七、悉心授徒,打破醫學神秘
古代醫術上的傳業授徒,多是嚴格劃分內外親疏的,因而造成許多優秀的醫術不能施惠於廣大的百姓,甚至失傳。而齊國名醫公孫光,淳於意等人則打破了這種授徒上的限制:他們不但學有師承,四處行醫,而且把醫學單傳方式變為公開帶徒多人的教授方式。淳於意師承於公承陽慶,公孫光,而淳於意則下傳弟子臨淄人馮信、唐安、宋邑,濟北王太醫高期、王禹等七人,並皆得真傳,成為漢代名醫,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 . 序》中所說:"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承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正是由於淳於意廣泛授徒,使其在中醫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齊派醫學正是在春秋、戰國這一時期逐漸發展成熟起來、並與秦派醫學對應而立、成為齊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正因為齊派醫學是在齊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因而它也集中體現了齊文化的精髓,"仁"字,即以仁慈為本、"求善求真"為原則,使齊派醫學的醫德醫風在中醫的發展史上放射出燦爛的光輝,也為當代醫學提供了一個可資學習和借鑒的醫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