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文化是中醫文化的標誌

提起董奉,人們就會聯想到杏林,想到杏林就會聯想到醫生,聯想到醫生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直到如今有些醫生在救死扶傷之後還會收到患者送來的「杏林春暖」錦旗。杏林一詞已經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常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虎守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讚美像童奉那樣的蒼生大醫,也常用這類話語稱頌醫生醫術的高明和高尚的醫德。醫家也常以「杏林中人」自居。

事實上,董奉的事跡,我們現今所能知道的很簡單。

董奉(約公元169年~280年),字君異,東吳侯官(今福建長樂)人。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誥封為「太乙真人」,號「碧虛上監」。宋宣和二年(1120年)誥封為升元真人。

據文獻記載,董奉少時在家鄉為吏,後在交州施醫濟世。據晉·葛洪《神仙傳》記載,綏南中郎將、交阯太守士燮,死已三日,經其醫治,起死回生。名噪當世,被尊為醫仙,與華佗、張仲景並稱「建安三神醫」。

董奉離開交州後至匡廬。晉?慧遠法師《廬山記》有董奉草堂的記載。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錢物,惟求植杏以報,數十年得杏林百里。「杏果成熟,以杏貨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晉?葛洪《神仙傳》)董奉的善舉被後世人們所傳揚,也逐漸被當作神仙供奉,在道教的信仰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福建長樂有座董奉山,山麓下有董奉草堂。整座草堂背倚層巒疊翠的青山,面臨阡陌縱橫的田野。草堂佔地約40畝,當地政府投資,建成杏林始祖展廳、草堂、南雅堂、照壁、百草園等,種植了近千株的杏樹。在江西九江據說是董奉原行醫處仍有杏林。但傳說中杏林所在之處多不確切。廬山腳下還建有董奉祠。安徽鳳陽縣(古濠州鍾離縣)有杏山,據說也與董奉有關。《廬山志》上有一段話說得好:「董奉……夫神仙之說,本屬渺茫。其時代、年齡、居址似不必拘泥求之,加以考證……但察其事跡有利於人群,則存之可耳。」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醫家,其中有卓越技術和高尚醫德的也不在少數。董奉譽滿天下的原因,與其他著名醫家有共性,如醫德高尚、技藝超群、惠及百姓廣等,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董奉的經歷經過傳說形成了一個優美詩意的畫面,讓文人產生了美好的遐想,「杏林」使人聯想的是杏花璀璨,「虎溪」使人聯想的是泉水淙淙,這些都成為吟詩作對時常用的典故。我們可以從古代詩詞中信手拈來這樣的詞句:

李白的「雲峰出遠海,帆影掛清川。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此行俱有適,遲爾早歸旋。」(《送二季之江東》)王維的「香爐遠峰出,石鏡澄湖瀉。董奉杏成林,陶潛菊盈把。范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杜甫的「巫山不見廬山遠,松林蘭若秋風晚。一老猶鳴日暮鐘,諸僧尚乞齋時飯。香爐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飛錫去年啼邑子,獻花何日許門徒。」(《大覺高僧蘭若<和尚去冬往湖南>》)李端的「花洞晚陰陰,仙壇隔杏林。漱泉春谷冷,搗藥夜窗深。石上開仙酌,松間對玉琴。戴家溪北住,雪後去相尋。」(《雲陽觀寄袁稠》)翁方鋼的「巖幽虎心善,遠吹來杏林。但坐掏石泉,溪回鳴玉琴。」(《隘口》)

民眾的依賴、宗教的信仰,加上文人的推波助瀾,促使了杏林文化的形成。當這一文化形成以後,董奉的事跡被昇華了,提煉了,經過抽像後的杏林文化已經是一個符號,它洗刷掉了作為董奉個體的特殊性內容,而保留下來他作為一個優秀醫者群體的共性特徵。這時的杏林與被抽像的事物已經沒有深刻的聯繫了。因此,關於董奉本身事跡的具體內容已經不是關鍵的問題,流傳當中董奉的故事真實與否已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反映的都是古代醫家美好傳說。在這個意義上,董奉是什麼人,生活在什麼地方,有什麼事跡,統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是無數古代醫家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出古代醫家最優秀的品質。杏林文化被抽像出來以後,就不僅僅是某地、某種事跡的代表,而是成為整個中醫的形象代表,是傳統中醫文化現象的標誌。人們可以說董奉是某地人有某些事跡,但不可以把杏林文化局限於某地某人。

杏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董奉是由真實的醫生被塑造出來的神祇,其信仰習俗由於歷史悠久,流行地域廣泛,屬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範疇,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杏林文化寄托著中國百姓對醫生各種美德的希望,體現了民眾祈福治病的心理,同時也促進社會安定、和諧的氛圍。因此弘揚杏林文化並不局限於醫學界,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