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救命的傳說

魚腥草又名蕺菜、臭菜、側耳根,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帶根全草,產於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早名見《名醫別錄》。宋代藥物學家蘇頌說:「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宋代蘇恭在《蘇沈良方》中亦稱:「蕺菜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似蕎麥而肥,莖紫赤色。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關中謂之菹菜。」關於魚腥草的傳說故事有多個版本,其中從古沅洲(即今芷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宋朝熙寧6年夏季,大雨滂沱,河水猛漲,泥沙淤塞,沖毀房屋,淹沒農田,弄得沿河兩岸村民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雨停水退後,沿河兩岸的村民甚至牲畜大多患上了同樣的一種病,整天拉稀。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很差,沒有人知道得的是什麼病,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

在芷江新店坪鎮白馬灘村有一張姓的後生,全家也患上這種病。就在那一年,左鄰右舍的豬也都病了,惟獨他家的豬沒有發病,全家人甚覺奇怪。原來,他家常用房前屋後的魚腥草餵豬。難道是豬吃了魚腥草的緣故?於是,全家人也試著挖魚腥草吃。果然不出三天,全家人的病情大為好轉。

就在人們對這種病一籌莫展時,姓張的後生手持一把魚腥草,對村裡的人們說:「這種草大概可以治這種病,大家不妨試試看吧。」村民們半信半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死馬當作活馬醫」,結果,凡服食魚腥草的村民,病情大見好轉。消息很快傳遍了沅洲各村,所有染病之人全都因吃了魚腥草把病治好了。

從此,當地村民對魚腥草珍愛有加,它雖然有股魚腥味,但稍加處理就可做為味美食材,或涼拌,或烹炒,或與其它食材燉煮,製成各種美味佳餚,既大快朵頤,又清熱解毒,有很好的藥用功效。就這樣,魚腥草做為藥食兩用的佳品一直沿用至今。

魚腥草多在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收,洗淨後陰乾用或鮮用。其性微寒,味苦,入肺、膀胱、大腸經。據測定,其含有新魚腥草素、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C及鈣、磷、鉀、鎂、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的功效,用於治療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瘧疾、熱痢、癰腫瘡毒、水腫、淋病、痔瘡、脫肛、濕疹、疥癬等症。《醫林纂要》載:魚腥草「行水,攻堅,去瘴,解暑。療蛇蟲毒,治腳氣,潰癰疽,去瘀血。」《分類草藥性》亦載其:「治五淋,消水腫,去食積,補虛弱,消膨脹。」

現代藥理證實,魚腥草可以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從魚腥草中可提取一種黃色油狀物,對溶血性的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魚腥草素的衍生物亦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能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起到利尿的作用。研究還表明,所含的新魚腥草素對艾氏腹水癌有較好的抑制效果,起到抗腫瘤作用;還具有抗炎、抗輻射作用,並有鎮痛、鎮咳、鎮靜、抗驚厥、止血、抑制漿液分泌、促進組織再生和傷口癒合等作用。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