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亂空中千片雪,蒙籠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僧說客塵來眼界,醫言風眩在肝家。 兩頭治療何曾瘥,藥力微茫佛力賒」。「眼藏損傷來已久,病根牢固去應難。醫師盡勸先停酒,道侶多教早罷官。案上漫鋪龍樹論,盒中虛貯決明丸。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篦試刮看」。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二首《眼病詩》。據考證,白居易40多歲後即患眼疾。上面這兩首詩反映了白居易當時正在閱讀眼科專書《龍樹論》,藥盒中存放著準備服用的「決明丸」,他考慮一旦服藥無效,就得求助手術治療,用金篦來刮除眼中的障翳。
自杜康釀酒以來,酒便與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李白鬥酒詩百篇,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少量飲酒,確能增強胃腸消化吸收機能,促進血液循環及大腦思維,使人浮想聯翩,文思泉湧。但過量飲酒則有害。尤其對眼睛的損傷更為明顯。李時珍《本草綱目》載:「飲酒不節,殺人頃刻」。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酒精能抑制人大腦的高級機能活動,對人體危害極大。當人們飲酒後,眼球結膜充血,造成局部組織缺氧。同時酒會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當眼睛缺少維生素B後極易發生角結膜乾燥、視神經炎及晶狀體混濁。所以,喝醉了酒的人普遍是眼球上佈滿血絲,出現紅眼現象。酒中的有害醇類(如甲醇)也會對視網膜、視神經產生明顯的毒害作用,若飲酒過多,酒中的有害成分能使視神經萎縮,嚴重的甚至可導致失明。
唐代詩人白居易常一醉方休,結果染上了眼疾,40歲時已有「書魔昏兩眼,酒病沉四肢」之感,從而寫下《眼病詩》二首。醫生明確告訴他要戒酒,可他依然「馬背仰天酒裹腹」,使得眼科名著《龍樹論》中也無有用之方,眼科聖藥「決明丸」也無濟於事,只得「爭得金篦試刮看」,詩作也日趨減少且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