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博物館裡彙集了華廈古國五千年的科技成果精華,東阿阿膠作為中藥中兩個珍品之一珍藏於此。
阿膠在傳統醫藥和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響噹噹的,它與人參、鹿茸並稱滋補三大寶。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有了對阿膠的詳細記載,稱其"久服輕身益氣"。
阿膠善補,補血與液,故能滋陰潤燥,調和氣血。氣血調和,故能陰平陽秘。阿膠能延年益壽、美容養顏、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的原因也就在這裡了。
阿膠善治。阿膠善治各種血症、虛症,並能療風、止痢,安肺潤肺,調經安胎,堪稱神妙,是歷代醫家妙手回春的臨床要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其功效進行了全面的總結。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東阿有井大如輪,深六七長,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在古代,阿膠歷來是朝廷貢品,因此,阿膠的故事總是與貴族們相聯繫。
阿膠與孔融。東漢孔融《同歲論》曰:"弊箄徑尺,不足以救鹽池之鹹。阿膠徑寸,不能止黃河之濁。"
阿膠與曹植。就是那個 才高八斗,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苦命皇子,到東阿來做縣太爺,身體很差,人非常瘦,善良的東阿人就給他吃阿膠,結果身體就慢慢地好起來了。他很感激東阿阿膠,寫了一首詩歌:"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
曹植是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確立者和中華佛樂的創始人。曹植墓在東阿縣的魚山。
阿膠與李世民。東阿境內千年流傳的民間掌故說到,想當初,儘管李世民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在山東境內,卻遇到強人王世充。那王世充也不是等閒之輩,一陣廝殺下來,李世民小受頓挫,人困馬乏,遂引軍進入東阿縣休整。東阿人就以阿膠熬湯來擁軍。說也奇怪,大隊人馬第二天就精神煥發,居然一鼓作氣打敗了王世充。
唐代《元和郡縣志》記載,太宗時,朝廷派遣大將尉遲恭光臨東阿縣,封存阿井,宣佈自此之後當地閒雜人等一律不得私啟井封,製造阿膠,否則殺無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啟封而取水","熬膠進貢"。
阿膠與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天生麗質、美白紅潤。《新唐書》在寫到晚年武則天時說:"太后雖春秋高,善自塗澤,令左右不悟其衰。"那麼,武則天永葆青春的秘訣何在?原來宮中御醫經常給服用"美白如玉湯",其成份是:阿膠、黑芝麻、木瓜、白芷、玉竹、山楂等美容養顏滋補之品,經常服用調理,才使武則天膚色美白如玉,光滑細膩,艷麗無疵。
阿膠與楊貴妃姐妹。鉛華洗盡依豐盈,雨落荷葉珠難停。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說生來為君容。
虢國夫人峨眉長,酥胸如兔裹衣裳。東萊阿膠日三盞,蓄足冶媚誤君王。
這兩首詩,前一首出自《全唐詩》,後一首出自《莞爾唐史》,為明代朱克生所作。說的都是二女服阿膠以養容顏的故事。一個"暗服阿膠",一個"日三盞",充分說明了她們對阿膠的珍愛。
阿膠與王安石。王安石《我欲往滄海》一詩可以說是作者的自畫像:"我欲往滄海,客來自河源。手探囊中膠,救此千載渾。我語客徒爾,當還治崑崙。"王安石詩中的"膠"即指東阿的阿膠。
阿膠與朱熹。《朱子文集》裡收錄了南宋著名理學大師朱熹給母親的一封信,裡面說:"慈母年高,當以心平氣和為上。少食勤餐,果蔬時伴。阿膠丹參之物,時以佐之。延庚續壽,兒之祈焉。"其言切切,其心拳拳,於日常閒話之中傳達出其至孝之心。
阿膠與白樸。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在《秋夜梧桐雨之錦上花》寫到:"阿膠一碗,芝麻一盞,白米紅餡蜜餞,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帶笑看,潤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錢。"道明瞭阿膠美容養顏的特殊功效。
阿膠與鄭和。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之富強"。他駕駛的寶船之上除了絲綢瓷器還有中藥材,其中就有阿膠。這是阿膠出口海外的最早記載,也說明阿膠是中國特有的珍貴產品。
阿膠與何良俊。阿膠是延年上品,古人深明此理,所以有條件的人們才把以阿膠滋補作為養生佳徑。明代嘉靖時的著名文人何良俊就是一例。他曾在南京翰林院短時任過孔目一職,任職沒有幾天便辭官告退,從此賦閒在鄉,後有《清森閣集》著作問世。其中有《思生》一詩記其日服阿膠之事:
萬病皆由氣血生,將相不和非敵攻。一盞阿膠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天平。中國文人一向是既堪治國又善治病的。何良俊不愧是典型的中國文人。他對疾病產生根源的理解的確是一針見血。怪不得他能壽至八十有一,無疾而終,看來這就是因為他深諳"扶元固本"之道。
阿膠與乾隆。乾隆的妃子棠兒有身孕期間,乾隆特將山東東阿貢品阿膠賜給棠兒服用,說:"這是山東巡撫進上來的阿膠,用的是真正的阿井水、真正的沂蒙驢皮,熬膠的是阿膠真正的傳人!你回去慢慢吃……"
阿膠與慈禧。同樣也是在宮廷。慈禧年輕時,身懷六甲,卻胎漏出血,久治不效,後幸得東阿阿膠,才得以安胎順產,那小阿哥就是後來的同治帝。後來的慈禧對東阿阿膠情有獨鍾。阿膠成為其延年益壽的重要滋補品。晚年的慈禧又賜東阿制膠師傅她的畫像一幅。
阿膠與咸豐。公元1851年(清*咸豐元年),咸豐皇帝感於東阿阿膠的神奇療效,特賜予制膠師傅三件寶:一是四品朝服黃馬褂一身,二是進宮用手折一個,三是賜"福"字牌號。 從此,鄧氏阿膠封為"貢膠"而名揚天下。
阿膠與同治。同治十年(1871年),朝廷曾委派欽差前往樹德堂監製阿膠,此膠稱為"九天貢膠"。御賜"福"字一直為東阿制膠人所用,所產阿膠皆做"福"記,並成為正宗阿膠的標識。
阿膠與曾國藩。同樣是書信裡的故事。據《曾國藩家書》載,在外為官的曾國藩經常會給家裡寄一些家常日常之品,其中重要的有兩項,幾乎每次都會出現,那就是阿膠和母親用的東西。以下資料均出自《曾國藩家書》:
1、曾受恬自京南歸,余寄回銀四百兩、高麗參半斤、鹿膠阿膠共五斤、闈墨二十部,不知家中已收到否?(《家書第35卷》)
2、茲因金竺虔南旋之便,付回五品補服四付,水晶頂二座,阿膠二封,鹿膠二封,母親耳環一雙。竺虔到省時,老弟照單查收。阿膠系毛寄雲所贈,最為難得之物,家中須慎重用之。(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
3、曹西垣教習服滿,引見以知縣用七月卻身還家;母親及叔父之衣,並阿膠等項均托西垣帶回。(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
4、十月十六日,發一家信,由廷芳宇明府帶交。便寄曾希六陳體元從九品執照各一紙,……母親大人耳帽一件,膏藥一千張,服藥各種,阿膠二斤,朝珠二掛,筆五枝,……(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他把阿膠作為一種家常必備用品,供母親日常滋補之用,表現出其對母親的深切關懷與掛念。即使在今日我們也不難看到孝順的兒女每次回家都要給自己的父母帶回阿膠的例子。
阿膠與毛澤東。悠久的使用歷史,使阿膠成為延年聖品的代名詞,因此,它漸漸成為人們表達敬孝之情的載體。上世紀40年代,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之際,在魯西與延安的慢慢長途間發生著一段感人的故事。魯西區黨委七大代表徐運北背負著魯西人民對毛主席的深情厚意,懷揣5斤阿膠,踏上了慢慢長途。當時正值百團大戰開戰之際,徐運北一路上歷經艱險,歷時一年才到了延安,終於將這份飽含感情的禮物送上。
黎錦熙是毛澤東的老師。北京和平解放後,毛澤東住進北京不久就立即驅車到北京師大宿舍看望。建國後,毛澤東日理萬機,抽不開身親去看望,就派秘書周小舟前往代為看望,常常捎去自己的一些喜愛之物送給老師,其中就有阿膠。
傳奇故事說不盡,流風餘韻兩千年。古老的國藥瑰寶早已不是昨日深宮中的稀世之品,而成了今日人們日常日用之物。阿膠的故事仍在繼續,阿膠的文化正在光大。阿膠,作為山東的又一文化名片正在走遍神州,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