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藥實驗
目的:
瞭解活血化瘀藥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基本理論和意義,為進一步研究活血化瘀藥打下一定的基礎。
要求:
1瞭解血瘀同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和微循環障礙的關係。
2熟悉當前活血化瘀藥研究的概況。
3熟悉研究活血化瘀藥的常用方法,並掌握其中一、二種常用指標。
項目:
活血化瘀藥的作用常與改善血瘀患者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和微循環有關。以下著重就這三方面介紹研究活血化瘀藥常用的方法和指標。部分活血化瘀藥的功效還同增強子宮活動、改善免疫功能或其鎮痛作用有關,但迄今還不能證明這些是多數活血化瘀藥所共有的特性,有關方法此處不予介紹。
(1)影響血液流變學特性的一些客觀指標:
1血液和血漿粘度。血瘀患者的血漿和全血粘度常較正常值為高。液體的粘度取決於其內部對於流動起著阻抗作用的內摩擦力的大小,內摩擦力大則粘度大,反之則小。水具有較低的粘度,故具有較高的流度;相反,油具有較高的粘度,故具有較低的流度。所以液體的粘度是測度液體流變性的重要指標。
測定液體粘度最簡單的方法是測定液體流過水平圓管時通過某一截面積的液體體積,即流量。粘度的測定多採用兩種液體,即將測試液體和對照液體比較的方法。在血液粘度的測定上,對照液體多採用淨水或生理鹽水。由於兩種液體通過同一圓管(毛細管)時,如果兩端的壓力差相同,則單位時間內流出的液量同流過相同體積所需的時間成反比,所以也可以該時間t作為液體粘度的量度。例如健康人的血液粘度多在4.0左右,即流過同樣體積的血液所需的時間較水大4.0倍左右。
健康人的血液粘度與性別有關,男性一般高於女性。據237例健康人測定結果,男性4.25土0.41,女性為3.65土0.32。血漿粘度則男女相似,均在1.65左右。全血粘度的性別差異主要是與男女血細胞數量不同有關。
2血細胞壓積。血細胞壓積反映血液內血細胞成分的多少。血細胞壓積是影響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血液流變學特性的重要指標。
3血沉和紅細胞電泳時間。血液的粘度,除受血細胞數量的影響外,還受血細胞(主要是紅細胞)的分散狀態的影響。紅細胞愈分散則粘度愈小。相反,如處於聚集狀態則粘度較高。紅細胞的分散程度又直接取決於紅細胞表面所帶負電荷的多少,所帶負電荷愈多,則紅細胞間的靜電排斥力愈強,紅細胞之間也就愈不易發生聚集。血沉和紅細胞電泳時間都是從不同的側面反映紅細胞的分散度。血細胞表面帶電密度愈小,則愈易聚集,故沉降愈快。同樣,如該紅細胞處於一定的直流電場中,則帶電密度愈高,在電場中移動愈快,故紅細胞電泳時間成為測定紅細胞表面所帶負電荷密度多寡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具體測量中,紅細胞電泳時間與電場強度和電極間距離等條件有關,條件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故對照樣品與測試樣品必須控制在相同條件下進行,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4血小板聚集性和血小板血栓形成實驗。血小板聚集性是研究活血化瘀藥的一個重要指標。常用體外比濁法。血小板混懸液的濁度同所含分散狀態的血小板數密切相關。血小板聚集數愈多,分散狀態的血小板數愈少,混懸液濁度愈低。所以可以用濁度變化來表示血小板的聚集性能。混懸液一般用多血小板血漿。常以二磷酸腺甘(ADP)或膠原作為血小板聚集劑。比濁管如為玻璃管,必須先硅化,即以1%硅油甲苯溶液濕潤後烤乾備用。比較加等量藥液和對照液(如生理鹽水)後不同時間的光密度變化。
血小板血栓形成實驗動脈血流中的血小板易粘附於粗糙物表面。如將動物右頸總動脈近心端和左頸外靜脈近心端以聚乙烯管接通形成旁路,聚乙烯管中段放入一根6cm長的絲線,當打開血流後,血液從右頸總動脈經聚乙烯管返回左頸外靜脈,15分鐘後中斷血流,迅速取出絲線秤重,用體重相等的兩個動物配對比較給藥與不給藥血栓重量,進行顯著性測驗。實驗動物必須肝素化。
(2)與血瘀有關的心血管功能指標:
1器官血流量的測定。許多活血化瘀藥能擴張外周血管,增加有關器官的血沛量。如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心肌血流量,增加閉塞性脈管炎血瘀患者的肢體血流量等,故測定器官血流量是用以測定一個方藥的活血化瘀功效的常用指標。測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非創傷性的,也可以是創傷性的,也可以用營養液灌流離休器官,以間接判定藥物對器官血流量的影響。
非創傷性的方法不僅在動物實驗可用,也可在臨床使用,如用同位素的方法或阻抗血流圖的方法進行測定。
在動物實驗中常採用創傷性方法。如採用電磁血流量計或氣泡流量計方法測定器官血流量。電磁流量計法能較正確地反映體內各器官的血流量,因而在臨床和動物實驗中應用較廣。其主要優點是測量時不必切斷血管,只需選擇適當大小的探頭嵌套在血管外表面,即能在流量計上顯示血流速度的讀數,也可接記錄儀描記。其基本原理是血液成分作為運動的導體通過探頭磁場時可誘導產生電動勢,後者當磁場強度和血管直徑不變時,同血流速度成正比。氣泡流量計法的基本原理是將血流引入體外玻璃管,注入氣泡,氣泡在已知容積的玻璃管內隨血流運行,從氣泡運行速度計算血流速度。
在動物實驗中,還可採用離體器官灌流以了解藥物對於血管的作用,從而間接判定對器官流量的影響。如Langendorff離體哺乳類心臟灌流法。配製好適當的心肌營養液,在恆定的壓力下,通過恆溫裝置後,使營養液經冠脈灌流整個心臟。具有冠脈擴張作用的藥物可使灌流量增加。
2抗心肌缺血缺氧試驗。
垂體後葉素法腦垂體後葉素可使包括冠脈在內的全身血管收縮,造成急性心肌供血不足,在心電圖上可有特異的缺血變化,如ST-T波變化等,比較給藥組與對照組陰性率差異,判定藥物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
異丙腎上腺素法異丙腎上腺素可增強心肌收縮力,加速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連續使用可形成實驗性心肌梗塞,用心電圖和病理切片方法均可檢測,比較給藥組與對照組病變程度的差異,判定藥物作用。
冠脈結紮法結紮動物冠脈的一個分支,如冠狀動脈前降支,造成實驗性心肌梗塞。根據心電圖ST段和Q波標測或硝基四氮唑藍大體標本染色,判定病變程度及範圍大小。比較給藥組與對照組的差異,判定藥效。常用動物為家兔或狗。
(3)對微循環影響的實驗:
甲皺、球結膜、舌、唇、齒齦等是目前作微循環觀察時常用的部位。其中人體最常用的是甲皺。兔常採用眼球結膜,或用金黃色地鼠夾裹。
觀察微循環常用的指標包括微血管形態、密度,微血流的流態、流速,以及微血管周圍有無滲出、出血。如正常人甲皺微血管呈襻狀(髮夾形),微血流呈線狀快速流動,微血管周圍無滲出和出血。微循環障礙時,畸形微血管襻的比例增加、微血管痙攣、血流緩慢、流態異常(虛線狀、顆粒狀或絮狀)、微血管周圍有滲出、出血。皮膚溫度的高低對於微循環的影響很大,尤以流速、流態對溫度變化最為敏感,溫度升高,流速加快,聚集的血細胞可發生解聚。所以如用作動態對比,前後皮膚溫差不能超過30C。微循環可通過微循環顯微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