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前幾年沒有藥材種植信息引導,盲目地發展,導致產出超過社會需求,致使藥材市價大幅滑落,造成藥市逐漸低迷,農民種藥得利極少,便失去了種藥積極性,加之國家有關部門對種糧進行補助,藥農很快轉變了觀念。藥材這種特殊的作物為何經不起糧食作物的衝擊呢?筆者根據藥材種植技術資料存在的問題和種植的現狀及種植所需的配套信息作以粗略的總結,以供藥界朋友參考。
種植書籍多為缺少實踐依據的老版本
絕大多數農民不懂得藥材種植技術,但是前幾年在瓜、果、糧、菜價低廉的情況下,農民受藥材高價的誘惑,特別是在一部分種苗商的誤導下,盲目地種植藥材。沒有可靠的技術,農民僅僅依賴藥商提供的簡短資料,這些資料又都是從一些藥材種植書上照搬過來的。那些種植書可靠嗎?筆者曾將幾位名教授編寫的技術與種植經驗作了對比,發現那些資料理論性太強,缺少實踐。比如種植書上說丹參栽種時平地栽就行,畝產可達到350公斤,而筆者經過幾年的實踐,發現打壟栽種,不僅能增加土壤的厚度,提高產量,而且長出的丹參相對參條較粗、較多(一般畝產可達500公斤。)再如書上講板藍根在播種時應採用條播,便於田間作業,而且能提高產量,並且說採用條播,畝產干品可達300公斤~350公斤。根據有關技術人員在安徽亳州、河南洛陽等最適合板藍根生長區域種植,發現條播的單產只能達到200公斤,撒播的才能產300公斤,在洛陽一帶撒播板藍根,畝產可達450公斤。另外書上沒有立體種植的模式,而在亳州長短結合、高低間作的立體種植,已經有十多年歷史,如板藍根與芝麻套種互不影響,白芍、丹參套種白朮、玄參、白芷、芝麻等。哪些品種可相互間作?在哪個時間間作?在亳州老產區的藥農已總結出一套經驗。現在各個書店所賣的藥材種植書,沒有一個是新版本,仍然是缺少實踐依據的老版本。
藥材種植缺少科技投入
藥用植物最易遭受草荒,人工除草不僅費工,而且踩地,有時還會傷苗,所以藥農都想用除草劑來給藥材除草,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專門針對藥材的除草劑。
在種子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也較為薄弱。雖然有個別脫毒種苗培育成功,但也僅僅是少數品種,而且因環境和成本問題不能進入大田,如浙江寧波培育的脫毒白朮、安徽亳州的脫毒菊花、丹參等都依舊停留的實驗室裡。藥農種的仍然是不抗災、低產、含量低的老品種,如亳白芍現在種的仍舊是老品種,不僅產量逐漸降低,而且有效成分含量也較低。據業內知情人士講,近幾年亳白芍的含量已經趕不上川芍了,這也是亳白芍近幾年走動不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GAP藥材基地目前還只是一塊招牌
中國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要求各大製藥企業必須建立自己的GAP藥材生產基地。但各大製藥廠也因沒有優質種源和無過硬的種植管理技術等問題而無法大面積開發,為了應付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驗收和獲取國家的扶持資金,才不切實際地建立了GAP藥材基地。如某製藥集團在安徽建立了GAP板藍根生產基地,但是這個基地生產的藥材只是這個集團公司2個月的生產所需,其餘原料藥材只能從市場上購買,而市場上的板藍根質量就無法保證了。因此說GAP在目前來說,僅僅是製藥企業的一塊招牌。
藥材種植缺少及時可靠的信息指導
GAP基地短時期內很難形成氣候,全國範圍內仍然是無法統一的零散自發種植。這種情況最容易形成兩極分化——有的品種藥材生產過剩,有的則產不及需。國家沒有為藥農服務的信息機構,針對藥材行情分析類的刊物也不多,農民得不到藥材在全國的需求量和市場信息,種植藥材只能是盲目跟風。藥材是一種特殊商品,少了是寶,多了是草,沒有確切可靠的信息作指導,盲目發展僅憑運氣,十有八九是種植時行情高漲,收後銷價低得氣人,收效極低,藥農就不會再種。如果得了利,便會盲目擴種,然後產大於需,就要過剩,銷勢就會減弱,價格必定滑落。然後又形成惡性循環。最典型例子如黃連,前幾年黃連市場價高達160元(每公斤價,下同),價高誘人,藥農便擴大種植,但他們不瞭解黃連的需求量有多大,在高價的誘惑下盲目發展,結果產出遠遠大於需求,致使行情大幅滑落,從160元滑到150元,後又落至125元,到2004年盛夏價落到33元,目前其價穩定在35元左右,基本上不夠本錢。沒有正確、及時可靠的信息指導,藥材種植就會出現惡性循環,價高了,種植就多,價低了,種植就少。藥材的忽多忽少,必然導致其價暴跌和暴漲。因此藥材種植缺少信息含量,藥材的含量必然不高。
藥材種植依然滯後,雖然GAP 已出台2年,但這種標準規範要與實際接軌,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實現。從目前的種植情況來看,藥農迫切需要權威的、真實的信息作指導,需要無公害的而又實用的種植技術和高產無病害的優良品種。為此筆者呼籲國家有關部分加大藥材種植信息服務投入和科技投入,同時也懇請有關藥材栽培的專家、教授們用實踐寫出高產、實用、無公害的栽培技術。以盡快擺脫藥材種植滯後局面,為實現中藥現代化作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