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軟腐爛窩病,是天麻栽培中產量低而不穩的原因之一。發生軟腐的米麻、白麻和箭麻,其塊莖皮萎黃,中心組織腐爛,塊莖的切面滲出有異臭的白色漿水濃液。爛窩的天麻穴裡和塊莖內,蜜環菌菌索繁茂密集。天麻靠蜜環菌生長,為什麼會發生軟腐爛窩及塊莖皮下充滿蜜環菌菌絲體呢?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應從天麻的營養生態談起。
天麻無根和無綠葉,自養器官退化,是靠蜜環菌提供營養,和蜜環菌過著特殊的生活關係。這種生活關係的建立,是從天麻被蜜環菌當做寄主、菌絲與天麻塊莖接觸時開始的。
蜜環菌的菌絲一般沿天麻塊莖貼生延伸。外層索鞘初為棕紅色帶頭白頭,漸呈黑棕色,鞘內為白菌絲。蜜環菌對環境適應性很強,在土溫6~32℃下均能生長發育,但以土溫15~25℃、土壤濕度50%~70%最為適宜。發育中的蜜環菌,除從寄主獲得營養外,又不斷向周圍尋找新的寄主而分延伸。菌絲體與塊莖接觸後,很快地沿塊莖表皮蔓延並產生根毛狀菌絲,穿透天麻塊莖表皮侵入溶菌層(位於天麻塊莖皮下內層,鏡下觀察呈柱狀整行排列)被溶解,源源不斷地提供天麻生育的營養。因此,在有益天麻生長的環境條件下,侵入的蜜環菌菌絲越多,塊莖生長就越快,直至天麻木內層變硬,頂端花亭幼芽形成。但是,由於天麻在生育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蜜環菌弱,土溫10℃以上開始生長;15~25℃、濕度為40%~50%時生長快;當土溫達28℃、濕度60%以上時,塊莖生長受到抑制,濕度超過70%以上會導致天麻壞死爛窩。
天麻軟腐爛窩是一種生理性病害,導致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環境條件不良。
1、土質選擇不當。軟腐爛窩多見於土壤保墒、透氣性能差的碴地和死黃泥地,蜜環菌在這種場地生長發育不良,天麻由於得不到蜜環菌營養而蔫腐死亡。
2、高溫、高濕環境。在這種氣候條件下,有利於雜菌生長,蜜環菌材上很快出現灰白色的雜菌菌絲,並逐漸向窩內腐殖支蔓延。該病害菌的特徵是百聞不如一見害菌絲間形成黃白色、菜籽狀的菌核,天麻經病害菌浸染,即從局部至全身腐爛。
3、多雨排水不良。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天麻生育受抑,溶菌功能顯著減弱。但蜜環菌由於抗逆能力較強,仍能正常生長,蜜環菌突破天麻的溶層在塊莖內迅速繁殖。其特徵是腐爛的塊莖皮下,充滿著「吃掉」天麻的蜜環菌菌索,爛窩內的菌材上的蜜環菌菌索密集。這種爛窩現象,多發生於七、八、九月多雨季節。
4、栽培天麻技術失誤。這種情況多見於菌材不足、下種量過大、穴內又無櫟樹葉等腐殖質充物。儘管有適宜天麻發育的氣候條件,但由於得不到蜜環菌的營養,天麻瘦長,逐漸導致軟腐。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天麻軟腐爛窩病的發生呢?
1、選擇團粒結構好、滲水性能強、含腐殖質豐富的沙壤土,並要求15°~25°斜坡的林地,土壤pH值為5.8~6,濕度為40%。高山區選陽坡,中淺山區選半陽坡,低山丘陵選林下栽培。
2、栽培季節一般安排在冬季(10~11月份)為主。通常採取舊菌材加新菌材,以補充蜜環菌菌材營養,控制蜜環菌的長勢過旺。在栽培時,把當年3~4月份培養的菌床打開,取出5根發育良好的菌材加4根新材另栽一窩,原菌床再添加4根新材栽一窩(即「取五添4法」)。一般每10根菌材下種500~750克,麻種緊靠菌材之間,新材間多加菌枝,穴底除鋪有一層櫟樹葉外,每栽一層並適量充填櫟葉腐殖土,栽後上蓋樹葉,覆土10~15厘米。
3、天麻管理簡單,不鋤草,不施肥,主要是防旱、防澇、防寒和保墒。在低山區,為防止乾旱,可在穴旁種幾株玉米為旱象指示植物,發現玉米卷葉時適量噴水防旱。陰雨季節,在栽培區上坡開溝排水。在高山區,寒冬季節要加蓋樹葉或草簾防凍。此外,要防止人畜踩踏和農藥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