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的人工養殖

  1.筏式養成

選擇潮流暢通、餌料豐富、風浪平靜、水深在4米以上的海區可作牡蠣筏式養殖場地。近江牡蠣應選擇鹽度較低的河口附近;大連灣牡蠣應選擇遠離河口、鹽度較高的海區;太平洋牡蠣和褶牡蠣介於兩者之間。養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吊繩養殖:適合於以貝殼做固著基的牡蠣,其養成方式有兩種:一是將固著蠣苗的貝殼用繩索串聯成串,中間以10厘米左右的竹管隔開,吊養於筏架上;二是將固著有蠣苗的貝殼夾在直徑3~3.5厘米的聚乙烯繩的擰縫中,每隔10厘米左右夾1殼,垂掛於浮筏上。一般每繩長2~3米。也可利用膠胎夾苗吊養。 

(2)網籠養殖:利用扇貝網籠養殖。將無固著基的蠣苗或固著在貝殼上的蠣苗連同貝殼一起裝入扇貝網籠中,在浮綆上吊養。 筏式養成一般放養蠣苗為每667平方米10萬粒,以貝殼作采苗器,每667平方米可吊養10000殼左右。蠣苗從5、6月份開始放養,至年底收穫,每667平方米產量可達5000千克以上。  


     2.灘涂播養  

(1)場地選擇:灘涂播養應選擇浪小、潮流暢通、無污染的內灣,底質以砂泥灘或泥砂灘為宜。潮區應選擇在中潮區下部和低潮區附近。 

(2)播苗季節: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較為適宜。生產上最遲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 1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後灘面干露時播苗。播苗前應將灘面整平,或築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干潮播苗應盡量掌握播苗後即開始漲潮,以縮短蠣苗露空時間,避免中午日光曝曬時播苗。 2帶水播苗:就是漲潮後乘船播苗。播苗前將灘面劃成條狀,插上竹竿、木桿等作為標誌,待漲潮後在船上用鍬將蠣苗撒下。帶水播苗由於不能直接觀察到蠣苗的分佈,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勻。播苗密度應根據灘質好壞、水的肥瘦而定。優等灘涂每667平方米播苗12萬粒左右,中等的10萬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萬~8萬粒。 


     3.蠣、蝦混養  

(1)蝦池選擇:混養牡蠣的蝦池,底質以泥或泥砂質為宜,水深為1.3米以上,日平均換水率應達50%左右.前期透明度應控制在40~50厘米,中後期控制在50~60厘米。

(2)場地整理:苗種放養前,要徹底清淤,用推土機等工具將播放牡蠣苗種處的池底整平壓實,呈微凸狀,略高於周圍底面,可防蠣苗下沉被淤泥埋沒致死。 

(3)播苗:在保證正常對蝦放養密度前提下,牡蠣苗種的播養量以每667平方米3萬粒左右為宜。播苗時間應選擇在4月初,苗種子選手規格以殼長2厘米以上為好。播苗應力均勻,並避開環溝低窪處和投餌區,播苗面積占池底面積的1/4~1/3。 


     4.投石養殖

用做牡蠣采苗器的石塊,此時成為牡蠣的養成器材。生長期較短的褶牡蠣可在采苗場就地分散養成;生長期較長的近江牡蠣要移到養成場養成。養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種: 

(1)漫天星:蠣石雜知己無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為5~6塊蠣石為1組。 

(3)行列式:排寬0.5~1米,排間距為0.6~1.5米。深水養殖可在投石采苗後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穫。 


     5.插竹養殖

利用插竹采苗的方法,將採到的蠣苗就地稀疏養殖。養成時,蠣竹的排列方式有兩種:

(1)直插:以150~179支蠣竹直插成排,排長3~5米;或者以100~120支蠣竹插成排,排中間留有2~3個空檔,以暢通水流。 

(2)斜插:以23~26支蠣竹插成1堆,堆底寬45~60厘米,頂寬33~36厘米,堆和堆之間相距20~25厘米。由5~6堆組成1排,排與排之間相距2.5米左右。每667平方米可插8000~10000支蠣竹。  


     6.橋式養殖

利用橋式采苗方法采苗後,將石條重新整理,疏散密度,進行養成。一般6~7塊石條為1組,組與組之間用石條相連成1列。組間距離為50~60厘米,列與列之間距離1~2米。養成期間,應將石條的陰面與陽面互換,使兩面牡蠣生長均勻。   

7.立石養殖

利用立石采苗法在中潮區采苗後,只要苗量合適,可以任其自然生長,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穫。此法主要用於褶牡蠣的養殖。  

8.柵式養殖

這種養殖方法是在水深2~4米、風浪平靜、餌料在此之後 內灣設置固定的柵架,架子的設置同柵式采苗。蠣苗多以串聯的貝殼、水泥瓦等固著基,成串的掛在柵架上養。每串長1~1.5米,串間距0.5~1米。養殖密度不宜過高,嚴防觸底,以免某些底棲敵害生物的侵襲。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