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組成:飛滑石450克,茵陳330克,黃芩300克,石菖蒲180克,川貝、通草各150克,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120克。上藥曬燥,生研細末。每服9克,...
毛囊炎分兩型論治
毛囊炎為毛囊部分發生的化膿性或非化膿性炎症。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濕熱內蘊,外受熱毒,鬱於肌膚,或因體質虛弱,腠理不固,外感熱毒所致。本病好發於面部、四肢、頸部、也見於臀...
跟師學用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方:「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
傷寒脈閉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張××,年三十八歲,於季冬得傷寒證,且無脈。 【病因】 旬日前曾感冒風寒,經醫治癒,繼出門作事,又感風寒遂得斯病。 【證候】 內外俱覺寒涼,頭...
趣談中藥的命名
草藥並非華夏獨有,藥名文化卻富有地道的中國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中藥的命名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有著許多名堂與別趣。中...
神經錯亂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黃××,年二十歲,得神經錯亂病。 【病因】 因心中忿郁,久之遂致神經錯亂。 【證候】 心中滿悶發熱,不思飲食,有時下焦有氣上衝,並覺胃脘之氣亦...
愈潰散治胃病
方藥組成:三七,白及,浙貝,烏賊骨,鍛瓦楞,蒲公英,延胡索,徐長卿,甘松,甘草。共研細末,每日飯前服3克,每日3次,一般服2~3個月。本方為貴州名醫石恩駿所撰,系治...
中醫教育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中醫學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更是愈來愈被世界人民所關注和重視。然而值現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之際,古老的中醫學卻陷入了一場前...
身痛驗案
患者霍某,女,31歲,已婚,2014年7月23日初診。身痛,乏力,便秘,面色黯淡。舌淡苔白,脈細滑尺弱。證由血虛受風,絡脈不通所致;治宜益氣養血,祛風通絡。 處方:...
國醫大師張學文:清腦通絡湯
中風應早發現、早防治,若在中風之先兆階段積極地進行干預性防治和調養,防患於未然,才是阻止或延緩中風發病的最關鍵所在。 張學文教授對於中風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並在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