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的鑒別方法

秦艽為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祛風濕、退虛熱、止痺痛的功能。用於風濕痺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熱等病症。

來源 1.秦艽:又叫蘿蔔艽、雞腿艽。為龍膽科植物大葉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o Pall.的根。

2.粗莖秦艽:為龍膽科植物粗莖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ill或西藏秦艽G.tibetica King的根。

3.麻花艽:又叫辮子艽。為龍膽科植物麻花艽G.straminea Maxim.的根。

4.小秦艽:為龍膽科植物小秦艽G.dahurica Fisch.的根。

產地與分佈 1.秦艽:主產甘肅武川、渭沅以及山西、河北、內蒙、陝西、寧夏等處。此外,四川、雲南、新疆等地亦有分佈。

2.粗莖秦艽:主產四川、雲南、西藏。

3.麻花秦艽:主產青海、甘肅、四川、西藏。

4.小秦艽:主產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等處。

鑒別要點 四種秦艽主要特徵:秦艽略呈圓錐形或圓柱形,根頭由數個根莖合生,較膨大,黃色、有縱向扭曲溝紋,主根粗大,少分枝,故稱雞腿艽或蘿蔔艽。質較佳;粗莖秦艽形似蘿蔔艽,多為獨根,根頭部有莖葉殘莖,有稍扭曲的粗溝紋;麻花艽則由多數小根互相交錯纏繞而成「麻花」狀或「髮辮」狀;小秦艽根細長,根一個或數個合生,中部以下常有分歧。而兩種偽品黃秦艽根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偶有分枝,具密皺紋,斷表鮮黃似黃芩;黑大艽則略呈倒圓錐形,根頭部為數個合生,向下扭成一起。

名典鑒別 1梁?《名醫別錄》:「秦艽生飛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2陶弘景曰:「今出甘松、龍洞、蠶陵,以根作羅紋相交長大黃白色者為佳。中多啣土,用宜破去。」3唐?蘇恭曰:「今出涇州、鄜州、歧州者良。」4宋?蘇頌曰:「今河陝州郡多有之。其根土黃色而相交糾,長一尺以外,粗細不等。枝幹高五六寸,葉婆娑,連莖梗俱青色,如萵苣葉。六月中開花紫色,似葛花,當月結子。每於春秋采根陰乾。」5明?《本草蒙筌》:「秦艽,出甘松龍洞及河陝諸州。長大黃白色為優,新好羅紋者尤妙。」6李時珍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羅紋交糾者佳,故名秦艽、秦糾。」7清?《本草從新》:「秦艽形作羅紋相交,長大黃白,左紋者良。」8《增訂偽藥條辨》:「今市肆偽品,即邊艽有毛,其枝尚小。匪特左右紋難辨,不知何物混充。」又曹炳章按:「秦艽,陝西、寧夏出者,色黃肥大蘆少左旋者佳。山西五台山亦出,皮色略黑,肉黃白色,亦佳。以上皆名西秦艽。湖北產者,條細質松,毛屑較多,名漢秦艽,為次。」

快速鑒別 1.秦艽:根略呈錐形或圓柱形,長l0~23cm,直徑1.5~4cm。表面灰黃色至棕黃色,根頭部多由數個根莖合生,故較膨大,殘存的莖基上有時可見纖維狀的殘葉維管束,具縱向的扭曲溝紋;主根粗大,少分枝,故稱雞腿秦艽或蘿蔔艽。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棕色,木部土黃色。氣特殊,味苦微澀。

2.粗莖秦艽:形似蘿蔔艽。不同點:多為獨根,稍粗大,根頭部有小段乾枯的莖葉殘基、外皮較松泡,具稍粗的粗溝紋。

3.麻花秦艽:根略呈倒圓錐形,為多數小根相互纏繞交錯而成,形似髮辮或麻花狀(故名辮子艽),長15~30cm,根頭部直徑可達7cm以上。表面棕褐色,粗糙,具多數旋轉扭曲羅紋,獨根常具網狀裂隙。體乾枯疏鬆,多空隙,質鬆脆,易折斷,味苦微澀。

4.小秦艽:根呈細長圓柱形,長8~20cm,直徑3~6ram,根頭部一個或數個合生,殘存的莖基偶有纖維狀葉維管束,栓皮多已剝落。表面黃棕色,具縱溝紋,有時呈扭曲狀,中部以下常有分歧。質輕而松,易折斷。氣微,味苦微澀。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