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湯幾乎是中醫界公認的「補血劑」,不僅為醫家熟知,更成為眾多女性美容養顏的首選方。對此,從其核心功效的疏理入手,得出不同結論。
四物湯出自唐代藺道人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以下簡稱《仙授》)一書,此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傷科專書。書中關於四物湯的記載如下:凡傷重腸內有瘀血者用此。白芍葯、川當歸、熟地黃、川芎,上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空心熱服。
而使四物湯家喻戶曉的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下簡稱《局方》),這本書中,四物湯的藥物組成、藥量以及服法均與《仙授》相同,但功用和主治卻有異。如:調益榮衛,滋養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後乘虛,風寒內摶,惡露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清末名醫張山雷認為,四物湯是「從《金匱》膠艾湯得來,即以原方去阿膠、艾葉、甘草三味」。《局方》中也有「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的記載。《金匱要略》中膠艾湯全稱「芎歸膠艾湯」,是治婦人下血之方。明代李梴編著的《醫學入門》一書中,將此方名曰「膠艾四物湯」,可見對於「芎歸膠艾湯」與「四物湯」兩方之間的內在聯繫大家是可以取得共識的。
四物湯在《仙授》一書中為治療傷科血瘀之劑,而《局方》中則成為婦科補血要方,《局方》影響大,所以後世醫家多視四物湯為補血之方,綿延至今。
因為四物湯有「補血」之功,但將其歸為「補血方」,似有不妥。實質上,四物湯所治之症,皆不離「瘀」——傷重腸內有瘀血,臍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胎動不安下血不止,產後惡露生瘕聚少腹堅痛。不管是因為跌扑損傷還是氣血虧虛所產生的瘀滯,都會因為瘀滯不通導致疼痛或崩漏等一系列問題。其解決在「通」,「不通則痛」用通容易理解,而崩漏因為有瘀、通瘀則血可自止的「通因通用」之法則需要反覆思考才能明白。以通為補,通是實質,補是結果,「通」才是四物湯功用之靈魂。聯繫到膠艾湯與四物湯的關聯上講,膠艾湯與四物湯的核心功效均在於「活血」,膠艾湯較之四物湯多了膠艾止血之功,治療婦人下血證最佳;四物湯則為調血之「活血劑」,以通為補。
明代醫書《婦人明理論》中有一句話,「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影響很是深遠。後代醫家對此的理解,多建立在「四物湯乃補血之劑」的認識上,據此揣度作者本意,認為丹參也具有補血作用。而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可以從丹參的核心功效來探討四物湯之功效核心。《本草求真》云:「丹參破瘀一語,已盡丹參功效矣,然有論其可以生新胎,調經…等症,總皆有其瘀去矣。」陳修園有言:「今人謂一味丹參功兼四物湯,其認為補血行血之品,為女科之藥,而丹參之真功掩矣。」
「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可以這樣理解:四物湯乃活血之劑,因其活血,乃能補血;丹參乃活血之藥,因其活血祛瘀,乃能生新。
在當今這個日益注重養生的社會,四物湯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中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以理識症,辨證論治」的原則,若四物湯之類隨意使用,將會步「中國式抗生素使用」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