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瘟疫理論指導治療埃博拉出血熱

一、不能拘泥於傷寒、運氣

埃博拉臨床主要為突起發熱、出血和多臟器損壞,致死率高,可達50%~90%。急性起病,重症患者可出現神志改變,如嗜睡、譫妄等症狀,並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現,主要病理改變是皮膚、黏膜、臟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見到灶性壞死。

中醫注重四診合參,目前尚未見到詳盡的中醫症狀描述,根據國家衛計委的《埃博拉出血熱防控方案》來看,埃博拉的傳染性強,致死率高,明顯屬於中醫溫疫範疇,那麼必須根據溫疫的理論來指導,不能再拘泥於傷寒、普通溫病、五運六氣等解釋。也不能掉以輕心地認為根據中醫理論「隨證治之」即可。參看《國士無雙伍連德》中,1910年哈爾濱發生鼠疫,中醫也無良策,對於急性烈性傳染病,只是依靠辨證論治是遠遠不夠的,最後只得依靠隔離來阻斷。溫疫感受的是中醫所謂的「疫癘之邪」,而非傷寒、普通溫病所感受的天地間之常氣,如外感六淫等。對於溫疫,需盡早攻逐邪氣,若邪熱毒盛,則採用余師愚清瘟敗毒飲法清熱解毒。若濕邪重,則開達膜原,促邪潰敗,若熱邪與腸腹糟粕互結,則吳又可大承氣湯攻逐邪氣法可用。

二、邪毒熱盛為病

埃博拉的病情進展快,迅速出現皮膚、黏膜、臟器的出血症狀,屬於熱在血分,表明其邪熱毒盛。埃博拉病毒致病急性起病,高熱、畏寒、極度乏力、頭痛、肌痛、咽痛、結膜充血及相對緩脈。學界內有觀點認為可從傷寒六經辨治考慮,認為屬於傷寒少陰病。其實這裡的頭痛、肌痛並非表證,並非《傷寒論》少陰病。而是邪熱熾盛,邪熱浮越於外的一種假性表證。裡熱結滯,陽氣不能敷佈於外,即四末未免厥逆,又何況頭痛、肌痛?試問傷寒初起,能有裡熱症狀的咽痛表現嗎?此處的畏寒也是熱盛的表現而非表證的惡寒發熱,如白虎湯證亦有惡寒症狀。埃博拉初起的症狀是有表證而無表邪,絕對不能發汗治療。在溫病學中,亦強調不能辛溫解表,否則加重熱勢使病情惡化,有「桂枝下嚥陽盛則斃」的告誡。

三、夾雜濕邪、莫忘清營涼血

埃博拉出血熱的患者隨後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黏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現。表明可能存在濕邪的夾雜,但因埃博拉出血熱的熱邪熾盛,即使存在濕邪,也很快濕熱化燥,進而入營入血,出現多部位的出血。對於這一階段來說,因邪氣傳變迅速,所以治療仍以大劑量辛涼清熱為主,稍佐以祛濕之法。

埃博拉進展迅速,出血動血的症狀明顯。因此其病邪屬於火熱之邪,傳變迅速,入營入血快,很快出現多竅道的出血,屬於血分熱毒熾盛。葉天士所謂「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掌握疾病發展規律,有助於整體動態地去治療,可以在氣分邪毒熾盛尚未進入營血階段時,就應該在辛寒清氣分之熱的同時,佐以清營涼血之法,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達到延緩甚至阻止傳入營血,即截斷治療。

四、未病先防、防重於治

《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此對於一般疾病的防治,重在於充足正氣,即可以預防外邪的侵入致病。但對於毒邪強烈的疫癘之邪而言,更重要的是避免接觸傳染源,取法於「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理念,需借助於西醫學的隔離防控。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