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原發於男性前列腺腺體的惡性腫瘤。中醫學往往將其歸入「淋證」、「積聚」、「癥瘕」等疾病範疇。目前,中醫界對前列腺癌病因病機的認識尚無統一的標準,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腎、脾、肝、膀胱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歷代醫家也從不同角度對本病進行了許多探索。
組成:赤芍10克,敗醬草18克,虎杖15克,王不留行15克,貓爪草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益母草20克,馬鞭草15克,萆薢12克,石菖蒲10克,金櫻子20克,益智仁12克,竹葉10克,甘草梢10克,琥珀末4克。
功能:清熱利濕、消瘀散結。
主治:慢性前列腺癌,症見尿頻尿急,尿道灼熱,小溲疼痛,餘瀝不盡,尿液混濁,泡沫偏多,氣味偏重,少腹、睪丸、會陰部墜脹疼痛等。實驗室檢查前列腺液常規可見卵磷脂小體不足4+、白細胞+~4+,或可見紅細胞、膿球者。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飯後1小時服用。
方解:慢性前列腺癌屬中醫淋證範疇,以尿頻、尿急、尿痛、餘瀝不盡為主症,很多患者以濕、熱、瘀為主要致病因素,以濕熱挾瘀,郁阻下焦,氣化不利為主要病機。其病因多為勞欲日久,相火旺盛,擾動精室,郁而化為濕熱,阻滯氣機,氣行不暢,日久結瘀,阻於下焦,下焦失司,則氣化不利。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也。今氣化不利,膀胱之職失司,津液受藏而不能化;受藏不化,濕熱壅結,化為瘀滯,則小溲約而不出,症見淋瀝澀痛、會陰部潮濕且熱;下焦瘀阻,症見少腹、睪丸、會陰部墜脹疼痛。
且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瀆者以通利為要也。因此在治療上以通利為要領,選用此方清利下焦濕熱同時,消瘀散結。
方中萆薢、菖蒲取萆薢分清飲之義通利小便、分清降濁;竹葉、甘草梢取導赤散之義淡滲利竅、除莖中之痛。敗醬草、赤芍、王不留行、虎杖諸藥活血散瘀,清熱利濕。
新安王氏醫家《王仲奇醫案》曾指出「精為腎之體,溺為腎之用。今腎藏有虧,精氣失守,隨溺滲洩,淋溲作痛,當以強腎通利為法是也。」病久濕熱蘊結下焦,久則傷及腎臟,腎失攝納,而致精關不固,故用金櫻子、益智仁二者合用,既補腎,又澀精,小溲之淋漓不盡可收之。
另外,以五草飲配合應用:即馬鞭草、益母草、貓爪草、敗醬草、白花蛇舌草,用五草之味苦以燥濕,性寒以清熱,加散結消瘀之力,則濕熱瘀可除,下焦鬱結可得通利。琥珀末,《名醫別錄》謂其可「通五淋」,其性易於下行,可速達下焦,消陰中之濁,以通諸淋。
加減:下焦濕熱較甚,加赤茯苓;小溲灼熱明顯,加瞿麥、萹蓄、冬葵子;腰脊酸楚,加杜仲、續斷、海桐皮;尿中白細胞多,甚則混濁如茶泔,加蚤休、金銀花;瘀阻較甚,經久不愈,加炮山甲;遺精早洩,加覆盆子、沙苑子、芡實;少腹、睪丸、會陰部墜脹疼痛明顯,加炒橘核、炒青皮、荔枝核;虛火旺盛,加炒黃柏、澤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