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張仲景所著之《金匾要略》,共載有3個建中湯,即小建中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因其功能為建立中焦脾胃之氣,故名「建中」。正如《傷寒溯源集》所說:「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蓋脾為五行之主,四髒之本,即《洪範》建中立極之義也。中氣虛餒,脾弱不運,胃氣不行,致心中悸動,故以建立中氣為急也。」
組成、功效、煎服法及方解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個,芍葯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湯由桂枝湯倍用芍葯加飴糖組成。雖以甘溫補脾,建立中焦為主,但酸甘可以化陰,甘溫可以助陽,故能調和陰陽。《金匱要略心典》云:「是方甘與辛和而生陽,酸得甘助而生陰,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陰陽之合者,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必以建中也。」桂枝辛溫通陽,芍葯酸甘斂陰,調和營衛。生薑辛溫發散,大棗甘溫補虛,宣通營衛。甘草、膠飴甘以緩急,補和營衛。營衛調和,陰平陽秘,臟腑功能正常,則諸虛恢復也。其功能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大建中湯 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方中蜀椒、乾薑溫中散寒,人參、膠飴補虛緩中。此方諸藥合用大建中氣,溫陽助運,則諸證自愈。正如《醫宗金鑒》所云:「主之以大建中湯,蜀椒、乾薑大散寒邪,人參、飴糖大建中虛,服後溫覆,令有微汗,則寒去而痛止。此治心胸中之寒法也。」其功能溫陽建中,祛寒止痛。
黃芪建中湯 黃芪一兩半,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個,芍葯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黃芪建中湯由小建中湯加黃芪甘味之藥調之,以健運脾胃,調和營衛,使裡氣不急,諸虛自復。《金匱要略心典》曰:「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芪尤有專長也。」其功能甘溫建中,緩急止痛。
證 治
小建中湯 《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篇「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論述陰陽兩虛,虛勞裡急的證治。若陰平陽秘,則百病不生。脾虛心失所養致心悸;脾不統血致衄血;脾失溫煦致腹中痛;脾不運化津液致咽干口燥。《金匱要略》黃疸病篇「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論述虛勞致黃的證治。黃疸本應小便不利,而今小便自利而黃,可知此非濕熱黃疸也,而是中焦脾氣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榮於面所致的萎黃。故用小建中湯健運中焦,黃自去矣。《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論述婦人虛勞腹痛的證治。由於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濡養經脈,故腹中痛。以小建中湯健運中焦,則氣血生化有源,經脈得以濡養,則腹痛自止。小建中湯應用極為廣泛,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
大建中湯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論述了陽虛寒盛的證治。陽虛寒盛,上逆於胃則嘔不能食,及至胸腹則劇痛而不可觸。故用大建中湯溫陽建中,祛寒止痛。
黃芪建中湯 《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篇「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論述了陰陽兩虛,氣虛甚者的證治。《理虛元鑒》云:「夫勞倦虛勞之症,氣血既虧,中外失守,上氣不下,下氣不上,左不維右,右不維左,得黃芪益氣甘溫之品,主宰中州,中央旌幟一建,而五方失位之師各就其列。」用黃芪增強其益氣建中之功,使陽生陰長諸虛不足之證自除,故疾病向愈矣。
臨床應用
小建中湯 綜合近年臨床報道本方治療的疾病範圍可涉及內外婦兒諸科疾病。對多種由脾胃陽虛或陰陽兩虛引起的病症如胃脘痛、腹瀉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對病後、產後及久病虛熱,證屬陰陽失調者有效,特別是對消化性潰瘍、胃炎腹痛屬虛寒者。此外有報道用於治療小兒脘腹痛、腸易激綜合征、習慣性便秘、痛經、人流術後腹痛等。
大建中湯 臨床報道常用此方治療膽道蛔蟲症合併膽系感染、消化性潰瘍、蛔蟲性腸梗阻、腹痛洩瀉等疾病,此外對慢性淺表性胃炎、小兒功能性便秘、慢性胰腺炎急性發作、鞘膜積液亦有效。
黃芪建中湯 臨床報道常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證屬虛寒型患者,對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兒童直立性調節障礙、反流性食管炎等各種疾病證屬陰陽兩虛,氣虛甚者有效。如有肝胃不和之吐酸,噯氣,呃逆,脹滿等可酌情加烏賊骨、鍛瓦楞、川楝子,有明顯止痛效果。本方尚可用於脾胃素虛,衛陽不固,復感外邪者。
《靈樞·終始》說:「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這是建中湯立法處方之根本。現代在多種慢性病甚至是急性病由虛損因素或誘因所致者,皆可以用其建中湯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