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桂乾薑湯與厥陰陽微結

?表陽證即太陽證,表陰證即少陰證,裡陽證即陽明證,裡陰證即太陰證,半表半里陽證即少陽證,半表半里陰證即厥陰證。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屬半表半里陰證(厥陰證),以乾薑、炙甘草溫陽生津液,津液得復,腸道滋潤,則大便自下,陽微結自消。

拜讀2015年6月29日《中國中醫藥報》「學術與臨床版」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教授《胡希恕研究柴胡桂枝幹薑湯方證三十年解讀》一文,筆者頗受啟發,從而悟得:理論的形成,來自於對方證的反覆應用和認識。

半表半里陰證陽微結當用柴胡桂枝幹薑湯

馮世綸教授認為,表陽證即太陽證,表陰證即少陰證,裡陽證即陽明證,裡陰證即太陰證,半表半里陽證即少陽證,半表半里陰證即厥陰證。循此規律運用經方,可收桴鼓之效。

要研究柴胡桂枝幹薑湯證治,關鍵要辨析本方證是半表半里陽證還是半表半里陰證。

《傷寒論》原文147條指出:「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從文中可以看出,雖是傷寒,但用汗法不解,又認為裡陽證用下法仍不解,汗下致津液傷損,見胸脅滿、往來寒熱、心煩,已是半表半里證。

那麼,是半表半里的陽證?還是半表半里的陰證?陽證則口苦、咽干、目眩;陰證則小便不利、渴而不嘔;故知證屬半表半里陰證,仲景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和解半表半里,溫化水飲。

《傷寒論》原文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鞭,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從原文可知,此為半在裡半在外的陽微結證型,有用小柴胡湯的可能。正如《傷寒論》230條所載:「陽明病,脅下鞭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成無己說:「陽明病,胸滿,不大便,舌苔黃者為熱邪入腑,可下;若脅下鞭滿,雖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為邪未入腑,在表裡之間,與小柴胡以和解之。」

馮世綸教授認為,「若津液傷得嚴重,出現陽微結,下寒明顯,則呈半表半里陰證」,就該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方,非他莫屬。

可見,半表半里陰證之陽微結當用柴胡桂枝幹薑湯。

乾薑、炙甘草溫陽生津而治陽微結

《傷寒論》148條「陽微結」證病理機制為津液虛而致大便鞭,其中,陽指津液,稱微結,尚有與陽明病大便鞭結相對比之意。同時,陽微結還含有下寒之意——陽氣不化、津液凝結而致大便不通,猶如寒冬臘月河水結冰而水凝滯,愈使河槽流通必待春暖花開。故以柴胡桂枝幹薑湯和解半表半里、溫化寒飲、潤下通便治之。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以乾薑、炙甘草溫陽生津液,津液得復,腸道滋潤,則大便自下,陽微結自消。正如陸淵雷所說:「津傷而陽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陽亡而津不傷者,其津亦無後繼。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陽明病之津液乾枯,津傷而陽不亡也,撤其熱則津自復;少陰病之津液乾枯,陽亡而津不繼也,回其陽則津自生。桂枝加附子湯證,傷津而兼亡陰也,仲景則回其陽而已,不養其津,學者當深長思之。」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