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是指人體內的脂肪代謝紊亂而形成的血漿脂質中一種或多種成分的濃度超過正常高限的一種病症,可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二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高脂血症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肥胖、脂肪肝等病症的發生發展關係密切。中醫整體調節機體機能,防治高脂血症療效顯著,副作用小,被患者接受。
高脂血症「本」為「虛」
中醫學認為血脂由水谷所化生,與津液同源,隨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注骨、益髓、澤膚、填充體腔而發揮正常的生理效應,與現代醫學所謂之血脂相類。若臟腑功能失調,則氣血運行不暢,津液不歸正化,從濁生脂聚痰,浸淫脈道,以致氣滯血瘀痰凝,痺阻脈絡而發為本病。中醫理論中高脂血症的病因包括:飲食失節,嗜食肥甘厚味,食滯胃腸,脾氣受困,脾之清氣不能化濁,致痰濁留滯脈中而發為本病;好逸惡勞,養尊處優,氣血壅滯,脾陽不振,運化失常,導致膏脂生成與轉化的障礙;情志不暢,七情致病,內傷五臟,則氣、血、津、液運化失常,致膏脂輸布、運化障礙而成高脂血症;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腎精虧虛,腎主水,腎虛則津液代謝失調,致膏脂轉運障礙。本病的發生與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為本。
脾運失常,運化障礙成高脂血症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清代張志聰對膏脂有過詳盡的論述:「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於外則皮肉膏肥,余於內則膏脂豐滿。」可見膏脂源於水谷由中焦氣化而來,與津液同源,隨津液流行、敷布。水谷化生為精微並輸布至全身,均依賴於脾的運化。因此,脾運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內、溢外,發揮濡養的作用;脾運失常,水津不布,精化為濁,致膏脂輸布運化障礙,而成高脂血症。脾氣虧虛、脾陽不足以及濕阻中焦,均可導致脾失健運。脾氣虧虛的主症包括:腹脹納呆,大便溏薄,少氣懶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苔白,脈緩弱。治宜益氣健脾,方選六君子湯加減。脾陽不足的主症包括:脘腹冷痛綿綿,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腹脹食少,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或帶下清稀色白量多,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治宜理氣健脾、溫陽除濕,方選理中丸加減。濕阻中焦症見:頭暈,頭重如裹,嗜睡乏力,週身重,口中黏膩,腹滿腹脹,食少納呆嘔惡,大便不實或洩瀉,舌淡或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濡緩。治宜運脾化濕濁,方選胃苓湯加減。
肝病可致使氣血津液運行不暢
肝藏血,主疏洩,具有調暢氣機,調節情志,疏洩膽汁助消化等作用。肝氣沖合條達,則全身氣機調暢,血脈運行暢通。而情志不暢,致肝氣鬱滯,肝失於疏洩則土氣壅滯,脾氣運化失常,進而膏脂輸布、運化障礙而成高脂血症。另一方面,如《血證論》中所言:「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則以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也就是說:肝氣沖和條達,氣機調暢,才能保證血脈運行暢通。故肝病可使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膏脂停於脈中而發病。肝郁氣滯的主症包括:情志抑鬱或易怒,喜太息,胸脅或少腹脹滿竄痛;婦女可見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選用柴胡疏肝散、參苓白朮散、四物湯等加減化裁,或於原方中加入柴胡、厚樸、香櫞、佛手、枳殼、當歸、丹參、桃仁、紅花等疏肝理氣、化瘀之品。
腎陽不足,痰濁內蘊
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腎主水。腎中陰陽為一身陰陽之根本,人年老,腎中陰陽漸衰,則水液失其主宰,疏布失調,津液流行異常,水聚成痰。腎為水火既濟之髒,腎陰虧虛則虛火旺盛,煉液為痰。腎陽乃人身之少火,一身氣機的運行有賴於下元的溫煦與蒸騰氣化,腎陽不足,致蒸騰無權,氣化失司,遂致津液停聚,痰濁內蘊。另外,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運離不開腎陽的溫煦,則腎陽虧虛可致脾失健運、痰濁內蘊,繼而發病。腎陰虛以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為主症,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腎陰,選用知柏地黃丸、左歸丸加減。腎陽虛症見腰膝酸軟冷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尺部尤甚。治宜溫補腎陽,選用腎氣丸、右歸丸加減。
「標」是痰濁和瘀血
痰濁和瘀血屬人體津血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二者均為陰邪,直接阻礙了津液、膏脂的運化與輸布。津液停聚而生痰濕,痰濕阻塞脈道,氣機受阻,血行不暢而成瘀;血瘀可致液聚成痰,痰聚益助血瘀,血瘀與痰濁,二者同為致病因素,又可互為因果,從而引發高脂血症,進而引起諸多併發症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均與之有密切關係。
痰濕證多有以下症狀:頭身困重,胸脘痞悶,或形體豐腴,頭暈目眩,或口中黏膩,肢體麻木等,舌苔白膩,脈弦滑。治宜祛痰化濕,升清降濁。方以二陳湯加減。
痰瘀阻滯證的主要症狀包括:頭昏,頭痛,胸部憋悶,隱隱作痛,肢體麻木,舌質紫暗有瘀斑、白膩或黃膩,脈沉緩澀或弦滑。治宜活血化瘀,滌痰通絡。選用二陳湯、血府逐瘀湯加減化裁。或於方中配伍半夏、陳皮、薏苡仁、荷梗、澤瀉、山楂、丹參、川芎、桃仁等化痰祛濕、活血化瘀之品。
「固本」不忘「治標」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通利腑氣可通過抑制胰脂酶活性、減少機體對脂質的吸收,從而降低血脂水平。代表藥物有:大黃、草決明、虎杖、枳實等。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如果脾胃運化失司,濁毒不降,腑氣不通,則濁脂內留,而引起血脂升高。另外,研究表明:具有降脂作用的單味中藥有百餘種之多,如人參、何首烏、冬蟲夏草、當歸、川芎、紅花、丹參、茯苓、三七、沒藥、血竭、山楂、荷葉、銀杏葉、澤瀉、柴胡、大黃、陳皮、半夏、黃連、黃芩、葛根、決明子、菊花、水蛭、薤白等,臨床都可以選擇應用。
中醫論治高脂血症從調理肝、脾、腎三髒入手,並注重化痰祛瘀,同時,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組方用藥。肝、脾、腎三髒互相關聯:肝主疏洩,氣機調暢有助於脾的運化和升清。而脾的運化,升清又有助於肝的疏洩升發。肝脾調和,水谷精微的運化、輸布正常,則痰濕無以生,病安從來。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須借助於腎陽的溫煦及腎陰的滋養;而腎中精氣亦有賴於後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肝腎同源,肝血為腎精所化生,厥陰必待少陰之精足方能血充氣暢,疏洩條達。正所謂母子相生,精血同源。所以,臨證遣方用藥時需注意:治療從整體入手,不可孤立地只看肝、脾、腎之中某一髒,而要綜觀全身臟腑間的相互作用。如出現脾腎兩虛,肝脾不調,肝腎陰虛等症,在治療時應注意先、後天並補,疏肝不忘實脾以及滋補肝腎之陰。治療高脂血症在固本的同時不忘治標,配合應用化痰、祛瘀、通腑等法。隨著對單味中藥降脂作用的研究與推廣,現代藥理研究成果不但被醫生所接受,患者也逐漸在接受應用單味中藥輔助治療高脂血症。(楊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