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論正治法與反治法

「正治法與反治法」是《內經》最重要的治療法則,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論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張介賓注曰:「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逆其病者,謂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從其病者,謂之反治。」正治法與反治法是治病求本的兩種表面相反而實則歸一的表現形式,正治法逆其表象而治,反治法順其表象而治。《內經》中特意提及反治法並非無的放矢,實為提醒後世醫家臨證採集資料時必須重視疾病的表象,並且需要明辨表象與疾病本質的關係,才能透過表象抓住本質。可見,治病求本是中醫學治療法則的總綱。

  「正治法與反治法」治療法則

正治法:正治法又名「逆治」法,是指治療用藥的性質、作用趨向逆著病證表象而治的一種常用治則,所謂「逆者正治」。適用於病情輕淺而單純,疾病性質與所表現的病象相一致的病證。舉例如下。

寒者熱之 寒性病證表現為寒象,用溫熱性質的方藥進行治療,即以溫熱藥治療寒證。例如採用辛溫解表的方藥治療表寒證,使用辛熱溫裡散寒的方藥治療裡寒證等。

熱者寒之 熱性病證表現為熱象,用寒涼性質的方藥進行治療,即以寒涼藥治療熱證。例如用辛涼解表的方藥治療表熱證,採用苦寒清熱或者洩熱的方藥治療裡熱證等。

虛則補之 虛勞之病的表現為虛象,需用補養類方藥進行治療,即以補益藥治療虛證。例如陽氣虛衰用溫陽益氣的方藥,陰血不足用滋陰養血的方藥等。

實則瀉之 邪實之病的表現為實像,需用攻邪瀉實類方藥進行治療,即以瀉實藥治療實證。例如採用消食導滯的方藥治療食滯,採用活血化瘀的方藥消除瘀血,採用祛痰除濕的方藥化痰利濕等。

此外,如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等均屬正治法範疇。

反治法:反治法又名「從治」法,是指治療用藥的性質、作用趨向順從病證的某些表象而治的一種治則,所謂「從者反治」。適用於病情複雜、表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病證。正由於表象與本質不一致,順從病證的表現則逆其本質,故反治法亦為治病求本精神的貫徹運用,其中又包含著知常達變的觀念。舉例如下。

熱因熱用 指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治療其表象為熱的病證。《傷寒論》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利用回陽救逆的姜附劑,治療身熱而赤之陰盛格陽證,即用溫熱的通脈四逆湯順從表熱之象而逆其陰寒之本。又如氣虛發熱之證,因脾胃氣弱虛損,水谷精氣當升不升,反流於下焦,化為陰火,陰火上擾而發熱,治用甘溫之補中益氣湯,升發脾陽,升舉下陷精氣,即甘溫除熱法,亦屬熱因熱用的範疇。

寒因寒用 指用寒涼性質的藥物治療表象為寒的病證。《傷寒論》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利用辛寒之劑白虎湯,治療表象手足厥冷實則裡大熱之證,即用寒涼的白虎湯順從表寒之象而逆其裡熱之本。

塞因塞用 指用補益藥物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症狀的類似於「實證」,而實則為虛性的病證,亦稱「以補開塞」。《傷寒論》273條「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利用補益溫中之劑理中湯,治療表象腹滿實則裡虛之證。又如精氣不足,沖任虧損的閉經,治當填補下元,滋養肝腎,養血益氣以調其經。另如小便不利,或由於肺氣不足,通調無權;或由於中氣下陷,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或由於腎陽虧虛,命門火衰,膀胱氣化無權等,治療當分別予以補益肺氣,復其通調水道之權;或補益中氣,使脾氣升運;或溫補腎陽,化氣行水。以上數種,亦屬塞因塞用之例。

通因通用 指用通利藥物,治療具有通瀉症狀的類似於「虛證」,而實則為實性的病證,亦稱之為「以通治通」。《傷寒論》321條「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利用攻下之劑大承氣湯,治療表象下利實則熱結旁流之證。又如濕熱蘊結大腸之下痢,雖日下十數行,治療仍不宜止澀,當清熱通腸,調氣行血。張潔古所創芍葯湯治療早期痢疾,藥選大黃,亦為「通因通用」之義。

  臨床指導意義

「正治法與反治法」的提出便於臨證時警惕並且識別假象,抓住本質辨證,正確施治。除了上文提及的主要治則外,又如:氣血鬱結,或痰濁,邪氣內結等,用消散法,如用半夏厚樸湯治療梅核氣。病邪留滯而不去的,如痰飲、蓄血、停食、便秘等,用攻逐攻下法,如用抵當湯治瘀血等。津液虧乏,內外乾燥一類病證,用滋潤生津等濡潤之法,如用清燥救肺湯治燥咳。筋脈拘急痙攣一類的疾病,用舒緩法,如用芍葯甘草湯治腳攣急。精氣耗散,不能約束之病,如自汗、盜汗等,用收斂法,如用牡蠣散止汗。虛損怯弱之病,用溫養補益法,以「少火生氣」,如用人參養榮丸治精氣虛證等。氣血停滯,肢體痿廢,用行氣活血之法,如用補陽還五湯治療半身不遂之類。驚悸不安類病證,用鎮靜安神之法,如用硃砂安神丸治失眠怔忡。病邪在上者,使之上越,用湧吐法,如瓜蒂散。病邪在下者,使之下出,用導下攻下之法,如五苓散利小便、承氣湯下實邪之類。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