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五節刺法」的臨床應用

「五節刺法」出自《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本篇內容廣泛,包括論述真氣、正氣、邪氣的概念,又論述「五節刺法」、「五邪刺法」臨床病證及其針法,是一篇重要的臨床之作。今僅論述「五節刺」的臨床及針法。

所謂五節刺,岐伯所述,「一曰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應用比喻手法,令人更能深刻理解其針法作用。

振埃法

是指針刺效果之快捷,如同振掉身上的塵埃。病證為「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噎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說明振埃所論治的病證,是由於邪氣大逆,肺氣不降,邪氣逆上而積滿於胸中,致胸中窒塞,氣憤喘息,聳肩而不能平臥,喘息時喝喝有聲。發病時若聞見煙塵之味,就會像堵塞咽喉一樣出不來氣。

治療「取之天容,若其咳逆喘息,屈身踡臥而胸中作痛的,再取廉泉穴。」天容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穴,刺法不宜太深,一般在0.5~0.8寸左右,不要重提插捻轉以防損傷神經。本穴有理氣降氣、通竅散結作用,主治:氣逆喘息,咽喉腫脹,發聲困難,語言障礙,耳聾耳鳴,頰腫癭氣。常用於治療哮喘,特別是哮證,急性喉炎,中風不語,耳鳴耳聾等症。廉泉穴為任脈經穴,有降逆氣,利喉舌,消腫止痛開竅作用。常用於咳嗽氣喘,暴喑,喉痺,嚥食困難,中風不語,聾啞等。可治療中風、語言障礙、飲水嗆咳、言語不全等症。針刺要求「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即天容穴行針不超過人走一里路,廉泉穴行針要看到病人面部血色改變時為止。應用此二穴可治急性過敏性哮喘呼吸困難。治哮喘者,再加天突,大椎,定喘,肺俞等穴;治語言障礙、嗆水、吞嚥困難時再加天突穴、扶突及啞門、風府等。

筆者曾治一位過敏哮喘,男性,既往有哮喘病史。近一周突發哮喘,胸膈憋悶,上下窒塞不通,咳嗽氣喘氣急,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待吸氣緩解後,方可咳吐出清稀痰液,脈弦細數,舌體胖大,苔微黃而膩,診斷為過敏性哮喘。治則以清肺祛痰,降逆平喘,開胸止哮,宗定喘湯合小陷胸湯加減。藥用銀杏葉、麻黃、紫菀、清半夏、黃芩、射干、葛根、黃連、蘇子、葶藶子、桔梗等。針灸取定喘、大椎、風門、肺俞、天容、廉泉、合谷、膻中等穴,效果明顯。

發蒙法

是對兩眼看不清、兩耳聽不清,心中昏瞶,頭昏眩暈症,進行啟開蒙昧的針法。由於六腑為陽經,均上於頭,頭為神明之府,與神志、聽覺、視覺、面部感覺有關。如足陽明經治面癱病;手陽明大腸經治癲狂、商陽治喉痺;小腸經天容治喉痺,耳鳴耳聾,聽宮治耳鳴耳聾、癲癇、失音等……此針法用針之妙處已達到極點,比解除昏朦還要快,因此稱為「發蒙」。

筆者認為此症與急性暈厥病相似,突發神志不清,頭昏目眩,知覺感覺障礙。刺法要求「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穴」,使針感沿經脈循行,直達眼中,針刺入後,令患者用兩手,把兩個鼻孔緊緊捫住,並同時很快閉住口,會使針的反應在耳內作響,其聲音能迅速出現,在無形跡之處,針感傳佈可自行意會,並可控制針感往來,因此,這種技術已達「神明」的程度。當今臨床亦很少見。

聽宮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穴,直刺0.5~1寸。功用開竅聰耳,醒神明目,安神活絡,消腫止痛。主治:癲狂,神志昏蒙,耳鳴耳聾,失音等症。針法要求在日中針刺,日中為陽中之陽,陽氣充盛能提升其陽氣,醒神定志,尤其使針感直達瞳子,並在耳內聽到作響聲,即針感效應。聽宮穴又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三經的合穴,此三經脈均能至目內眥而後直達耳中,所以針刺聽宮可發揮三經治眼睛、耳朵病證,使針感通過耳而後直達眼區的目中(眸子),再加緊捫口鼻,使針感加強。

臨床常用聽宮治耳鳴耳聾,但需加聽會、翳風、耳門等穴,昏蒙加百會或四神聰、印堂、內關、陽谷、合谷、勞宮、太溪、湧泉等穴。中藥可用平肝潛陽,或清心降火,或益氣升陽等辨證施治,辨經取穴。

筆者最近曾治一患者,男,60歲,陣發性血壓增高,最高可達230/131mmHg,心率90~100次/分左右。近日因旅途勞累、心情緊張病情發作。刻下症:頭暈目眩,視物不清,耳內轟鳴作響,聽不清聲音,心中昏瞶,兩腿發軟,診其脈弦,並有結代之象,舌體胖大,白膩微黃舌苔,血壓230/130mmHg。心電圖為竇性心律,Ⅱ度房室傳導阻滯(莫氏Ⅱ型),ST抬高,心外膜下心肌損傷,符合前壁心肌缺血。辨證:平素心腎陰虛,陰虛陽亢,肝陽升動而無制上衝巔頂而致清陽閉塞,出現七竅閉阻,故有頭目眩暈,心慌等症。治宜平肝潛陽,養血滋陰,清心開竅。急針百合、四神聰、內關、勞宮、人中、太溪、湧泉,針20分鐘後,血壓降至160/80mmHg。症狀大減,並配中藥:制黃芪、生曬參、天麻、鉤籐、石決明、草決明、川膝、寄生、瓜蔞、薤白、石菖蒲、丹參、川芎、黃芩、炙甘草,七劑。服藥後效果明顯。二診,血壓140/90mmHg,症狀大有好轉,繼用前方加減。

去爪法

是指針刺去病,如同除掉多餘的爪甲一樣。以治療陰囊積液。去爪針灸所治療病證,多為外觀形態之病,如腰脊是人體關節,支撐人體仰俯活動,下肢和足脛部支持人體行走,站立;陰莖是生育繁殖器官,有交媾排精的功能,也是精液輸出的通道。如有飲食不節,喜怒不制的情緒變化,引起津液瘀滯而內溢,津液留積於陰囊中,水道閉塞不通,就會形成陰囊水腫而日益增大,由於陰囊腫大,水腫而影響四肢腰脊活動,身體難以前俯後仰,不能邁步走路。這種病是由於水液環流障礙,水凝蓄於內,上氣不能通暢,下面又不能從小便排出而致水停陰囊,形成陰囊水腫。

治療應「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即用鈹針放水。鈹針就是治療這類外形顯露,不能藏匿的病症,因而常常用於不可掩蔽的陰囊水腫,放出蓄積的水,就如同去掉多餘的指甲一樣,所以此針法就叫「去爪法」。鈹石即鈹針,《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有九針論述,即先秦時期的九種針具,「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寸半」,「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後人稱為劍頭針,為切開癰膿割治的外科用具,此用以切開陰囊以放陰囊中的積水。筆者雖未用過,但認為符合臨床實用。

徹衣法

即針灸退熱如脫掉衣服那樣快捷。其病機是由於陰虛內熱,陽勝外熱,內外熱相搏而出現高熱,其症狀為身熱如懷炭火之熏烤,畏怕棉帛衣接觸身體,由於內熱盛腠理閉塞,津液熏灼,而出現舌焦唇槁,肌膚乾燥,喉嚨乾燥。

治療可「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即此法退熱除病,其奏效之快捷比脫衣還快。稱為「徹衣」的俞穴有三個:一是天府,為手太陰肺經穴,直刺0.5~0.8寸。具宣發肺氣,清肺涼血作用。治療突然高熱而致口、鼻出血之熱症。二是大杼,為足太陽膀胱經,手足太陽、少陽經之會穴。功用:清熱解表,宣肺止咳。主治:發熱咳嗽,喉痺,頸項肩胛疼痛。三是中膂,為足太陽膀胱經,具有通降腸府,益腎健腰,祛寒功用。此三穴均有清熱作用。陽盛外熱再加大椎,為治外感高熱要穴,兼有止咳定喘功用;開肺氣宣發腠理加合谷,既可宣肺治外熱,又可養陰治內熱;高熱持續不退加曲池,具有清熱消腫,散風退熱作用。這種針刺退熱法確實可快速退熱。中藥選擇麻杏石甘湯加減;或清營湯加減及或安宮牛黃丸,清開靈等療效卓著。

解惑法

即快捷解除迷惑的針法。由於中風後氣血偏頗,有屬實也有屬虛,因而肢體偏輕或偏重,四肢不得屈伸,身體也搖擺傾斜,不能宛轉俯伏,甚則有神志喪失,意識模糊,不能辨認方向,其症狀忽上忽下,反覆多變。即由中風病而出現意識障礙,喪失記憶,大腦功能嚴重喪失。

治療可「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其奏效顯著,如同很快解除迷惑一樣,故稱「解惑」。其針法要平復陰陽,瀉其有餘,補其不足。此病與中風腦血管病相似,治療基本原則:調節陰陽,滋腎補髓益氣升陽,醒腦開竅,採用頭穴為主,以四神聰、百會等為主,及風府、風門,祛風扶正;四肢不遂,上肢加肩腢、曲池、合谷;下肢加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鍾等穴。中藥:以右歸丸合龜鹿二仙膠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膠、菟絲子、杜仲、當歸、肉桂、制附子、龜板、人參等藥,筆者以此治療多例腦中風患者。

以上舉「五刺法」應用及對臨床病證的初步探討,僅為冰山一角。《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但其中的臨床病候及辨證尚有廣泛內容。因此,研究《內經》還要深入研究臨床內容,因《內經》以哲理寓於醫理之中,以形象類比臨證,以整體統辨於分證,以實踐象徵於理論,望同道深思。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