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自2004年開始,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開始招收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針對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如何順應社會經濟文化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以及當前存在的基礎與臨床銜接、厚基礎和強能力的問題,該院積極探索與實踐,其教學成果「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已廣泛運用於專業教學,為社會輸送一大批高素質的複合型中醫藥人才。

更新理念,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1、創建「四個教育平台、六大模塊」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改革中,該院創建了「四個教育平台(大學生通識教育平台、專業教育平台、臨床提高專業教育平台、個性化發展教育平台)、六大課程模塊(通識課+中、西醫學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專業提高課+個性化教育課程」,其中中西醫學基礎課、中西醫結合臨床課程、實踐課3個模塊為核心課程模塊,並將臨床提高課列入必修課。

注重「兩個基礎、一個臨床」的專業培養模式,在促進中西醫兩種課程體系結合互補、融會貫通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實現中、西醫臨床課程一體化,縮短學生消化中西醫兩種知識結合的時間,同時在課程中明晰各病種中西醫各自優勢;採取中醫院、西醫院輪轉形式,第十學期開展臨床提高課,既緩解由於就業和考研對正常的臨床實習秩序的衝擊,保證學生畢業實習質量,又使學生能更好理論聯繫臨床,熟悉中西醫綜合治療的優選方案,提高專業技能與水平。

2、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自主實用學習模式。創新性開展「自選式」學習模式改革,由學生根據個人發展目標及學習興趣靈活選擇臨床提高課或科研提高課(臨床提高課依托學院強有力的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建設實力開設骨科、婦科、腫瘤以及中醫經典四個方向,而科研提高課主要依托國家級中醫實驗室),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了學生的個性,較好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範圍,體現特色性、自主性、實用性。

充分體現專業特色,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增加研究性、創新性教學比例,強化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創建「六大模塊」「三層交互」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注重以臨床引領人才培養,突出創新與實踐,創建了「六大模塊」「三層交互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全程。「六大模塊」包括見習、實驗教學、臨床技能訓練、社會實踐、科研訓練以及畢業實習,而「三層交互」是指臨床准入、強化及提高三個層次互相交匯;正是通過這三個層次交互與六個模塊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科學的、富有特色的中西醫臨床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從低年級開始進行見習、臨床技能培訓、科研培訓以及社會實踐等模塊的培訓。

堅持「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臨床課調整見習與講課比例,保證核心課程的床旁見習學時;中西醫臨床技能操作訓練貫穿全過程,開設必修課「臨床技能操作課」和「臨床預備課」,分階段遞進式推進;在畢業實習前,將通過臨床准入培訓,包括基本操作技能、醫患溝通等內容培訓,培訓考核合格後方能進入臨床實習,把好實習入口關;在畢業實習過程中,增加「診療思維訓練」和「醫患溝通」等臨床教學內容,實施臨床高級選修實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立全方位、立體化、滲透式的綜合素質養成體系

突破「教學就是課堂教學」的線性教學觀念,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創新與實踐」,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強調「融合、滲透與熏陶」,創立全方位、立體化、滲透式的綜合素質養成體系,重點培養學生思想道德、交際與溝通、科研創新、學習素質等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競爭力。如根據培養目標及週期,制定階段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立相應的實踐教學及綜合素質教育學分;依托科研實驗室、教學實驗中心等硬件環境及科研創新激勵機制等軟件環境,開展多層次、系統化的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構建開放式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培養體系;建立多渠道的能力培養資源網絡,在校外建立了多個社會實踐基地,在實踐中創造性解決問題。

經過9年的改革及實踐,該院「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本專業擁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廣東省優秀教學團隊、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主編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臨床課系列教材11部;學生基礎理論與臨床技能水平高,綜合素質強,深受用人單位好評,畢業生連續4年平均就業率為96%。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