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輔周痢疾(急性中毒性痢疾)醫案(一)

李XX,女,1歲半,住某醫院,1963年8月26日初次會診。

患兒於八天前因高熱八小時抽風三次,腹瀉膿血便多次而入院。當時神志不清,腹脹滿,肝在肋下3公分,呼吸、血壓正常,按中毒性痢疾輕症治療,經用西藥冬眠療法治療不再抽風,第二天開始,一直寒戰高熱,持續敗血症樣熱型(每日有一次37 o ~41℃體溫波動),腹更脹,肝增大為肋下5公分,腸鳴音很弱,血中鉀、鈉、氯化物測定正常,逐漸發展到中毒性腸麻痺,頻次嘔吐,吐出咖啡樣物,下利增多,每天十七~二十六次,膿血便順肛流出,四肢涼而色紺,白細胞低下,減到1050/立方毫米,中性細胞30%,大便培養為福氏痢疾桿菌,血培養陰性,經用多種抗菌素亦不敏感,無汗,口渴喜飲,小便尚多,面色青黃,腹脹大按之軟,脈沉微滑無力,舌質正紅無苔有津,診為暑濕互結成痢,正虛邪陷,治宜和中升陷,兼以宣透。

處方:

沙參二錢 扁豆衣二錢 香薷八分 木瓜八分 粉葛根一錢五分 炙甘草八分 生薑二片 大棗二枚 慢火煎至180毫升,每四小時服30毫升,每次服藥後服荷葉與炒焦粳米同熬之米湯以助胃氣。速進二劑,服後症狀無變化,用原方去姜、棗,加黃連、六一散、銀花炭等,每日進一劑。

9月2日複診:下利仍二十多次,色轉青黑而粘,帶膿血,有裡急後重感,體溫仍波動在36.5~39.5℃。噁心乾嘔,偶吐涎沫,煩躁,腹仍脹滿,按之軟,手足厥熱,日夜無休止,仍無汗,微咳無痰,神清呆滯,脈沉弦細數無力,舌質暗紅少津,苔現黃膩,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病邪深入厥、太二陰,兼陽明胃液被劫,最危之候,擬治厥陰陽明為重點,投以烏梅丸加味,但因胃氣衰難任重劑,乃小其制。

處方:

西洋參三分 桂枝三分 生川附子三分 黃連八分 北細辛三分 黃柏三分 當歸二分 乾薑五分 烏梅一大枚 川花椒二分(炒出汗) 伏龍肝一兩 先用伏龍肝泡開水600毫升去渣,入諸藥慢火煎半小時,取150毫升加蜂蜜15毫升調勻,每次15毫升,一~二小時服一次,服二劑。

4日再診,藥後體溫略退,無寒戰,煩躁及腹滿俱減,下利仍十餘次,呈青色粘便,仍嘔吐,精神好轉,肢仍涼,面色轉紅潤,仍無汗,尿色黃而稍多,脈沉數虛,舌質轉正紅,苔現黃膩,板齒干,伏邪已露,內陷之熱有外出之象,但病久胃虛,邪陷二陰一陽,幸厥熱煩躁已平,腹滿亦減,陽明津液不足,治宜以陽明為重點,益胃生津,兼理厥、太二陰。

處方:

西洋參五分 黃連七分 炮乾薑五分 花椒二分(炒出汗) 烏梅一大枚 法半夏一錢五分 炒枳實五分 炙甘草三分 玉竹五分 粳米五錢 伏龍肝一兩 先煎粳米及伏龍肝至米熟,去米粒及渣,用此湯煎藥,取150毫升,每次服15毫升,一~二小時一次,服二劑。

6日再診:大便仍十餘次,膿血及裡急後重大減,現已不發熱,尚有乾嘔,不思飲,無汗,肢稍涼,腹脹已消,今天白細胞已較前上升,達2350/立方毫米,中性34%,脈沉弦細,舌紅苔黃津回,板齒已潤,仍以益氣生津,兼調和肝脾。

處方:

西洋參五分 麥冬一錢 五味子五分 香木瓜一錢 生扁豆三錢 荷葉二錢 粳米三錢 蓮子二錢 山藥一錢 連服三劑。

9日末次複診:三天來體溫已基本正常,大便每天三~六次已成形,無膿血及裡急後重,能飲米湯及稀粥,不吐,皮膚潮潤,四肢溫暖,脈和緩,舌正苔淨,病勢已退,胃氣漸復,原方再進二劑,一切正常,白細胞已恢復到9100/立方毫米,中性細胞52%,痊癒出院。

按:患者系急性中毒性痢疾,發展到腸麻痺,膿血便順肛流出,每天二十多次,並有敗血症樣熱型(每天數次寒戰,從37~41℃)粒細胞減少,大便培養為福氏痢疾桿菌,對各種抗菌素均有耐藥性,腹部膨隆較甚,病已及旬,根據脈證,由暑濕互結為痢,正虛邪實之象。初用去暑濕、和脾胃、調營衛等法,但邪氣仍深入,內陷厥、太二陰,厥熱腹滿,下利乾嘔,煩躁不寧,齒干津竭,厥陰症狀明顯,故主以烏梅丸煎劑,加伏龍肝以和脾胃止嘔逆,二劑後,厥熱煩躁皆平,症狀好轉,下利減呈青色粘便,後以益胃生津,兼清餘熱之品,二劑後津生熱退而安,腹脹及膿血便俱消失,白細胞亦逐漸增加,繼用益氣生津、健脾等藥而漸癒,最後白細胞亦恢復至接近正常。由此可知,疾病之邪氣與正氣的關係,是值得注意的,如邪盛正衰時,機體的抵抗力弱,雖用各種抗菌素,效終不顯,必須用扶正驅邪之法,使正氣來復,則藥物對病菌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必須注意到胃氣的盛衰,如胃氣不任重劑,則當小劑量,否則也是不能收到效果的。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