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卷六 瘧

孫 陰氣先傷。陽氣獨發。猶是伏暑內動。當與金匱癉瘧同例。(癉瘧)

竹葉 麥冬 生地 玄參 知母 梨汁 蔗漿

施 發熱身痛。咳喘。暑濕外因。內阻氣分。有似寒慄。皆肺病也。

竹葉 連翹 薄荷 杏仁 滑石 郁金汁

又 微寒多熱。舌心干。渴飲脘不爽。此屬癉瘧。治在肺經。

杏仁 石膏 竹葉 連翹 半夏 橘紅

程 陰氣先傷。陽氣獨發。有癉熱無寒之慮。

鮮生地 知母 麥冬 竹葉心 滑石

唐 未病。形容先瘦。既病。暮熱早涼。猶然行動安舒。未必真正重病傷寒也。但八九日。病來小愈。驟食粉團腥面。當宗食谷發熱。損谷則愈。仲景未嘗立方。此腹痛洞瀉。食滯阻其腸胃。大腑不司變化。究其病根。論幼科體具純陽。瘦損於病前。亦陽亢為消爍。仲景謂癉瘧者。單熱不寒。本條雲。陰氣孤絕。陽氣獨發。熱灼煩冤。令人消爍肌肉。亦不設方。但雲以飲食消息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重後天胃氣耳。洞瀉既頻。津液更傷。苦寒多餌。熱仍不已。暮夜昏譫。自言胸中格拒。腹中不和。此皆病輕藥重。致陰陽二氣之殘憊。法當停藥與谷。諒進甘酸。解其煩渴。方有斟酌。

又 鼻煤。唇裂舌腐。頻與芩連。熱不肯已。此病本輕。藥重於攻擊。致流行之氣。結閉不行。郁遏不通。其熱愈甚。上則不嗜飲。不納食。小溲頗利便必管痛。三焦皆閉。神昏螈 有諸。

連翹心(三錢) 鮮石菖蒲汁(一錢半) 川貝母(三錢) 杏仁(二十粒) 射干(二分)淡竹葉(一錢半)

又 自停狠藥。日有向愈之機。胃困則痞悶不欲食。今雖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漸也。童真無下虛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肺津胃汁。因苦辛燥熱烈氣味。劫奪枯槁。腸中無以營運。庸醫睹此。必以分利。所謂泉源既竭。當滋其化源。九竅不和。都屬胃病。

麥門冬(二錢) 甜杏仁(四錢) 甜水梨皮(三錢) 蔗漿(一木杓)

張 舌赤。煩汗不寐。肢體忽冷。乃稚年癉瘧。暑邪深入所致。

杏仁 滑石 竹葉 西瓜翠衣 知母 花粉

又 熱甚而厥。幼稚瘧症皆然。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加知母。

某 風溫陽瘧。(溫瘧)

杏仁 滑石 連翹 黃芩 青蒿 淡竹葉

丁 脈右數。左小弱。面明。夏秋伏暑。寒露後發。微寒多熱。嘔逆。身痛。蓋素有痰火。暑必挾濕。病自肺經而起。致氣不宣化。不饑不食。頻溺短縮。乃熱在氣分。當與溫瘧同例。忌葛柴足六經藥。桂枝白虎湯加半夏。

胡 按仲景雲。脈如平人。但熱無寒。骨節煩疼。微嘔而渴者。病名溫瘧。桂枝白虎湯主之。桂枝白虎湯。

蓋今年夏秋久熱。口鼻吸暑。其初暑邪輕小。不致病發。秋深氣涼外束。裡熱欲出。與衛營二氣交行。邪與二氣遇觸。斯為熱起。臨解必有微汗者。氣邪兩洩。然邪不盡。則混處氣血中矣。故聖人立法。以石膏辛寒。清氣分之伏熱。佐入桂枝。辛甘溫之輕揚。引導涼藥以通營衛。兼知母專理陽明獨勝之熱。而手太陰肺。亦得秋金肅降之司。    甘草粳米和胃陰以生津。此一舉兼備。方下自注雲。一劑知。二劑已。知者。謂病    已知其對症。已者。中病當愈之稱耳。

鄧 寒少熱多。胸中痞脹。溫邪未解。謾言止截。

淡黃芩 炒半夏 薑汁 生白芍 草果 知母 烏梅

又 照前方去半夏薑汁加鱉甲。

   吳 間日寒熱。目黃口渴。溫邪兼雨濕外薄為瘧。

滑石 杏仁 白蔻仁 淡黃芩 半夏 郁金

又 脈數。舌紅口渴。熱邪已入血分。

竹葉 石膏 生地 丹皮 知母 青蒿梗

又 飲食不節。腹中不和。瘧邪攻胃。

鮮首烏 烏梅肉 生鱉甲 黃芩 丹皮 草果 知母 送保和丸二錢

又 人參 生谷芽 枳實汁 茯苓 廣皮 炒半夏曲

朱 舌黃煩渴。身痛。心腹中熱躁。暑熱不解為瘧。經言暑脈自虛。皆受從前疲藥之累瘁。(暑瘧)

石膏 知母 生甘草 炒粳米 麥冬 竹葉

何 勞倦傷氣。遺洩傷陰。暑邪變瘧。熾則煩冤最盛。分解使邪勢輕。參術 附。皆固閉邪氣也。

草果仁 知母 淡黃芩 川貝母 青蒿 花粉

馮 暑傷氣分。上焦先受。河間法至精至妙。後醫未讀其書。焉能治病臻效。邪深則瘧來日遲。

氣結必胸中混 如痞。無形之熱。漸蒸有形之痰。此消導發散。都是劫津。無能去邪矣。

石膏 杏仁 半夏 濃樸 知母 竹葉

黃 脈數。目 黃。舌心干白黃胎。口中粘膩。脘中痞悶。不思納谷。由於途次暑風客邪內侵募原。營衛不和。致發瘧疾。夫暑必兼濕。濕也。熱也。皆氣也氣與邪搏。則清濁交混。升降自阻。古稱濕遏必熱自生矣。聖帝論病。本乎四氣。其論藥方。推氣味。理必苦降辛通。斯熱氣痞結可開。消導攻滯。香燥洩氣。置暑熱致病之因於不治。不識何解。

川連 黃芩 花粉 桔梗 白蔻仁 郁金橘紅 六一散

又 苦降能驅熱除濕。辛通能開氣宣濁。已經見效。當減其制。仍祖其意。

川連 桔梗 白蔻仁 濃樸 茵陳 茯苓皮 銀花 白通草

胡 間日瘧。痰多脘悶。汗多心熱。伏暑內熾。忌與風寒表藥。

滑石 黃芩 濃樸 杏仁 通草 白蔻 半夏 栝蔞皮 知母

又 黃芩 草果 知母 半夏 生白芍 烏梅

汪(氏) 微冷熱多。舌白。脘悶嘔惡。暑穢過募原為瘧。

杏仁 郁金 滑石 濃樸 黃芩 炒半夏 白蔻 橘紅

某 舌白脘悶。寒起四末。渴喜熱飲。此濕邪內蘊。脾陽不主宣達。而成濕瘧。(濕瘧)

濃樸(一錢半) 杏仁(一錢半) 草果仁(一錢) 半夏(一錢半) 茯苓(三錢) 廣皮白(一錢半)

某(二五) 瘧止。面浮漸及脘腹。

苡仁 桑白皮 茯苓 大腹皮 姜皮 廣皮

某 間瘧。寒熱俱微。此屬濕瘧。

杏仁(三錢) 濃樸(一錢) 桂枝木(五分) 飛滑石(三錢) 草果(八分) 炒半夏(一錢半)茯苓皮(三錢) 綿茵陳(一錢半)

牛(四八) 寒來喜飲熱湯。發熱後反不渴。間瘧已四十日。今雖止。不饑不思食。五味入口皆變。初病舌白乾嘔。濕邪中於太陰脾絡。濕郁氣滯。喜熱飲暫通其郁。邪蒸濕中生熱。六腑熱灼。津不營運。至大便硬秘。此為氣痺濕結。當薄味緩調。令氣釐清肅。與脾約似同。但仲景氣血兼治。

此病卻專傷氣分。

炒黃半夏 生益智仁 綿茵陳 廣皮 濃樸 茯苓

又 瘧止。舌白。不饑。大便旬日不通。此皆留邪堵塞經腑隧道之流行。久延必致腹脹 瘕。

杏仁 白蔻仁 半夏 濃樸 生香附汁 廣皮 茯苓皮 接服半硫丸二錢

某 脈右弦左弱。留邪未盡。大便粘稀。最防轉痢。較七八日前。勢減一二。但去疾務盡。苦辛寒逐其蘊伏。而通利小便。亦不可少。

草果 知母 濃樸 茯苓 木通 滑石

曹 身痛。舌白口渴。自利。此濕溫客氣為瘧。不可亂投柴葛。仲景有濕家忌汗之律。(濕熱)

飛滑石 杏仁 郁金 淡黃芩 白蔻仁 防己

又 濕甚為熱。心痛。舌白便溏。治在氣分。

竹葉心 麥冬 郁金 菖蒲 飛滑石 橘紅 化服牛黃丸

又 心下觸手而痛。自利。舌白煩躁。都是濕熱阻氣分。議開內閉。用瀉心湯。

川連 淡黃芩 乾薑 半夏 人參 枳實

又 神氣稍清。痛處漸下至臍。濕傷在氣。熱結在血。吐咯帶血。猶是上行為逆。熱病瘀留。必從下出為順。

川連 黃芩 乾薑 半夏 人參 枳實 白芍 炒楂肉

費 舌白渴飲。身痛嘔惡。大便不爽。診脈濡小。乃暑濕從口鼻入。濕甚生熱。四末擾中。瘧發脘痞脹痺。當以苦辛寒清上徹邪。不可謂遺洩而病。輒與溫補助邪。

黃芩 知母 白蔻 郁金 蔞皮 濃樸 杏仁 半夏 薑汁 石膏

又 脈濡。口渴。餘熱尚熾。

人參 知母 石膏 竹葉 甘草 麥冬

又 熱緩。不欲食。津液受爍。當和胃生津。

人參 五味 知母 橘紅 炒白芍 半夏曲

張 瘡家濕瘧。忌用表散。蒼朮白虎湯加草果。

曹 寒從背起。汗洩甚。面無淖澤。舌色仍白。邪未盡。正先怯心虛痙震。恐亡陽厥脫。議用仲景救逆法加參。(陽虛)

又 舌絳口渴。汗洩。瘧來日晏。寒熱過多。身中陰氣大傷。剛補勿進。議以何人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