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一病,首見於《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本病與現代醫學的「黃疸」含義相同,在內科臨床上比較常見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石症以及消化系統腫瘤等多種疾病。世醫皆知,陽黃多濕熱,病程較短,黃色鮮明如橘色,治以清化濕熱為先。急黃為陽黃之重症,急則治以清熱解毒,涼血開竅。陰黃多為寒濕羈留,病程較長,黃色晦暗不澤,治以溫中化濕為主。筆者在臨證中總結髮現黃疸消退後若濕熱留戀,余邪未清,應從清化濕熱、淡滲分利入手;若是肝脾不調,疏洩運化失職,轉入調和肝脾、理氣助運之途;若是氣滯血瘀,癥積留著,予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法。現舉三例病案報告如下。
濕熱未清宜清熱燥濕
李某,男,31歲。患者於20日前,因鞏膜黃染1周,在西醫內科診治,檢查肝功能:ALT 130 u/L,AKP 34 u/L,TBIL 20μmol/L,TP62 g/L,HBsAg陰性。診為黃疸型病毒性肝炎,經保肝、降酶等方法治療後,黃疸雖退,但仍感身體不適,後延中醫診治。患者現胃脘痞悶,腹脹,納不甘味,大便溏垢,苔膩微黃,脈象弦緩。
證屬濕熱留戀,余邪未清。治以除濕洩熱。
處方:炒蒼朮10克,厚樸6克,茵陳15克,薏苡仁、茯苓、豬苓、陳皮、雞內金、神曲、車前子(布包)各10克,5劑。
二診:藥後胃脘痞悶,腹脹好轉,苔膩漸消,大便轉干,惟納谷欠馨,脈象弦緩,前方既效,毋庸改弦易轍。原方加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10克,7劑。1周後來院複查肝功能正常,精神、食慾皆佳。
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溽暑濕熱相薄,爭於左之上,民病黃癉而為月付腫。」本例患者,黃疸雖退,但濕熱之邪未清;在濕熱之中,細辨之,又濕重於熱,故用蒼朮、厚樸、陳皮、雞內金、建曲燥濕健脾;薏苡仁、茯苓、豬苓淡滲利濕,助主藥燥濕健脾之力;茵陳、車前子清利濕熱退黃,又能助主藥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解。綜觀全方,俾濕熱蠲除而獲效。
肝脾失調宜疏洩運化
魏某,女,45歲。1個月前因黃疸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治療,肝功能正常後出院回家。近來脘腹脹滿,脅肋隱隱作痛,飲食欠馨,大便不整,舌苔薄白,脈細弦。
診屬肝脾失調,疏洩運化失職。治以調和肝脾,理氣助運。
處方:醋炒柴胡、香附、陳皮、茯苓、神曲、炒枳殼、炒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5克,5劑。
二診:藥後脘腹脹滿,脅肋隱痛均減,惟納谷欠馨,上方加炒谷芽15克,神曲10克,7劑。藥後,諸症消失。
按:本例患者,初患黃疸病毒性肝炎,通過治療肝功能雖正常,黃疸亦退,但脘腹脹滿、脅肋隱痛、飲食不香等症未除。中醫謂之肝脾不調,疏洩運化失職。這種情況在黃疸退後較為常見,故用醋炒柴胡、香附、陳皮、茯苓、建曲、枳殼疏肝調脾;白芍、甘草相伍,能緩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洩肝定痛。綜觀全方,共奏調和肝脾、理氣止痛之功。
氣滯血瘀宜行氣活血
丁某,男,57歲。罹患慢性血吸蟲病已二十餘年,曾用銻劑及血防846各治療過1次。兩月前因鞏膜黃染,上腹部脹滿,飲食減少,神疲乏力,溲黃,肝功能:ALT145u/L,AKP70u/L,TBIL 24μmol/L,TP 55g/L,HBsAg陰性。B超檢查:血吸蟲病肝硬化,收住入院。入院後經保肝、輸液、中藥清利濕熱之劑治療,黃疸清退,惟上腹部仍然脹痛,後延中醫診治。觀其患者面色晦暗,脅下積塊有形,按之較硬,固定不移,隱隱作痛,面頸部有赤色絲紋,苔薄白,舌邊有瘀點,脈細帶澀。
證屬氣滯血瘀,癥塊留著,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處方:醋炒柴胡、制香附、青皮、陳皮、郁金、三稜、莪術、丹參、桃仁、紅花各10克,石見穿30 克,醋炙鱉甲25克(先煎),5劑。
二診:藥後脅痛漸減,惟納谷欠佳,上方加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10克,谷芽15克,7劑。藥後以上方為主,稍事加減,連續服藥2個月,患者精神轉佳,脅下隱痛消失,納谷為常。經B超檢查:慢性血吸蟲肝病,肝功能正常。隨訪7年,身體尚好。
按:本例患者,延中醫診治時黃疸消失,但脅下積塊有形,隱隱作痛,加之現代醫學B超檢查診為:血吸蟲病肝硬化。此病較為棘手,屬中醫癥積範疇。故用醋炒柴胡、青陳皮、香附、郁金疏肝理氣;三稜、莪術、丹參、桃仁、紅花、石見穿活血化瘀;醋炙鱉甲軟堅散結。對於本病治療,療程較長,必須堅持服藥1~2月,積微成著,著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