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是慢性腹瀉常見病因之一,本病特點是腸道本身無器質性病變,但腸道功能失調,表現為腹痛、腹瀉或便秘、黏液便,症狀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西醫治療往往難以奏效。
中醫對本病的認識主要集中在「肝郁脾虛」,肝郁則氣機郁滯,不通則痛,而肝郁又與情緒緊張不舒暢很有關係;脾虛則不能運化食物,造成腹瀉。因此採用疏肝健脾法為治則,痛瀉要方即為代表方劑。
痛瀉要方載於明代醫學專著《景岳全書》,由炒白朮、炒白芍、炒陳皮、防風4味中藥組成,也叫白朮芍葯散,因張景岳稱之為「治痛瀉要方」,故有今名。此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方用白朮燥濕健脾,白芍養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用於出現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或瀉後仍腹痛)、舌苔薄白等症狀的肝旺脾虛證患者。
痛瀉要方的常規劑量為:白朮30克,白芍20克,陳皮15克,防風20克。,臨證應用時應辨證靈活加減化裁,如久瀉不止的病人,可加適量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有內火的病人,可加黃連、煨木香以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痛瀉要方可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增強胃腸消化功能,還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從西醫的角度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慢性腸道疾病,如有便前腹痛、瀉後痛減的症狀,辨證屬於肝郁脾虛,皆可用痛瀉要方加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