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2010年組織開展的高校中醫藥文化認同性問卷調查顯示,非中醫藥學類高校學生中,中醫藥文化知識由學校傳授的只佔了14.2%,其傳播方式以家庭和醫院及其他為主;中醫藥學類高校學生中,在報考現專業時是因為興趣愛好的僅有30%,目前對本專業喜歡者有64%,如果報考研究生會繼續選擇中醫的占46%,就業趨向選擇中醫臨床的占54%。
上述數據表明:教育在文化普及環節的缺失,會導致非專業學子所在國學文化、中醫藥文化傳播土壤培育不足。而對於專業學子不僅會影響到其專業信心建立,沒有較強的傳統文化底蘊,不可能培養出國醫和大醫,更重要的是影響青年學子對中華民族生命科學特色的理解,乃至國學文化的傳承。
將中醫藥文化系統整理,並在高校教育中普及和推廣,現實意義重大。第一,對中醫藥專業類學生可以提高其專業興趣,加強對中醫藥學理論的理解,用中醫藥文化做「兵法」,中醫技能為武器,從而培育出運籌帷幄、百戰不殆的中醫名家大師。第二,對非中醫的醫學類學生則可以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讓非醫學專業類學生瞭解和熱愛中醫,有能力區別真偽中醫,並在治病就醫、養生保健過程中做出利於自身的合理選擇。唯有如此,新一代的青年學子才能成為中華民族醫藥學發展的新生力量。
中醫藥文化宣傳是長期而持久的工作,把虛無抽像的「道」滲透到生活中,走進高校學子思想中,筆者認為要注重四策略。
一是深化中醫藥文化課程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醫學界的一些學者開始構建中醫文化學,對中醫文化學的內涵及研究範圍、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直至「中醫藥文化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出現。2010年10月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地把中醫藥文化學列入學科目錄,並作為國家二級重點培育學科進行建設。
二是加強中醫藥文化教材建設。中醫文化教材應有別於現有的《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學基礎》等三門課,中醫藥文化是從中華文明史與醫學史上聯繫,從哲學層面理解中醫學思想,在傳授技巧的同時傳承文化。在中醫文化教材編寫上,應秉承「大道至簡」,將中醫的學術思想與生活中實際問題相結合,用通俗的語言描述,揭去以往留在大眾心中神秘玄乎的面紗,還它本來的質樸面目,使其更易於被理解和接受。同時應注意將中醫文化的發展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相結合,以歷史事件再配上與之相應的照片,讓中醫文化生動,充滿趣味,從而樂於被接受。
三是擴大中醫藥文化師資隊伍。現有的中醫藥教師普遍較欠缺人文歷史知識,人文學科教師基本不懂中醫,醫文兼備的教師人才可謂鳳毛麟角。因此,中醫藥教學的教師既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同時對人文歷史文化也應加強學習,反之人文學科的教師亦是如此。原本中醫藥就不能離開人文,人文也不應忽略中醫,二者本該密不可分,但現實中卻成了兩個獨立的學科。培養中醫藥文化的師資力量,就應兩手都要抓,彌補知識的空白點,使之融會貫通,增強中醫文化的生命力。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擴大中醫藥文化師資隊伍,是培養高素質中醫藥學人才的基本保證。
四是營造高校中醫藥文化氛圍。「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個適宜的環境,將會促進事物的良性發展;一個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才能推進高校的中醫文化教育。營造氛圍的方法有多種,如社團活動、講座、選修課、傳統氣功表演配以展板的文化宣傳等。把中醫藥文化建設視為高校文化建設的一部分,與思想道德建設與教師隊伍關注民生、關注師生健康、服務社會相輔相成,從而樹立名校之風,培養大將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