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必須把握的辨證要點:一是清熱化濕應辨濕與熱的主次消長,動態演變,兼夾它邪。二是久病入絡應辨從氣入血與瘀阻氣滯的先後不同,濕瘀、熱瘀兩類性質。三是伏毒深蘊,應予宣透達邪。四是濕熱首犯中焦,由脾及肝,故治肝當先調脾,但不在補而在健運。五是髒病傳腑,當予兼顧並治。六是邪戀正虛,久病及腎,則當扶正抗邪,調養肝脾,培補肝腎。
病毒性肝炎特別是乙型肝炎,不僅發病率高,有廣泛的流行性,而且有大量的病毒攜帶者;因其起病大都緩慢、隱襲,易復發遷延形成慢性疾患,甚至發展為肝硬化、肝癌,故大多屬於難治病範疇。
儘管西醫抗乙肝病毒藥取得重大進展,但仍有病毒變異、不敏感、停藥反跳等問題。中醫藥的辨證治療,雖能緩解、減輕臨床症狀,穩定病情,但其優勢多表現在個體療效上,在中藥抗病毒藥理篩選方面,尚難從臨床得到滿意證實。
如何才能突破這些難點,還應回歸到中醫自身理念上找答案、求出路,思考相應的對策。因機探析。
濕熱逗留
審證求機,「濕熱」是病毒性肝炎的始動病理因素,貫穿於疾病全過程的始終,表現於各個不同類型,或顯或隱,或急或緩,輕重不一。
濕為陰邪,熱為陽邪,陰陽交錯,復合為患,故最難速化,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遏熱外,相互郁蒸,則纏綿難已,病難速愈。
進而言之,濕熱不僅有濕重、熱重、濕熱並重之異,且有主次消長,動態演變,不是一成不變的程式。這是臨床治療必須注意的著眼點。
濕性濡緩,重濁黏膩,隨五氣而從化,常多兼邪,濕從寒化而為寒濕者較少,濕從熱化而為濕熱者多。
久病絡瘀
肝為藏血之髒,初病在氣,久病及血,「初病在經,久必入絡」。若濕熱郁毒傷肝,每易邪入血分,瘀結肝絡,由氣鬱而致血瘀,或濕瘀阻絡,或熱鬱血瘀,瘀熱互結。
鑒於肝炎發病的特殊性,既有從氣及血的主要方面,也有邪伏血分,從裡外發,由血及氣,因血瘀而致氣滯的一面。總之,濕熱瘀毒深入血分,是導致病情持續遷延,形成慢性化的重要病理基礎,必須重視。
伏毒深蘊
邪盛生毒,毒必附邪,濕熱郁蒸,是病毒孳生複製的重要條件,也是進而釀毒的溫床,毒因邪而異性,可以表現有濕毒、熱毒、瘀毒之異,若發之於垂直傳播者,則屬胎毒之類,尤屬病深難解,必須力求從裡外發,宣透達邪。
這一點與現今肝炎病毒的嗜肝性頗為類似,病涉肝腎厥少兩經,深在血分,病情多見隱蔽、纏綿,治療亦當分類處理,若屬急性暴發,或病程中突變者,則屬邪因毒而鴟張,邪正交爭,熱毒瘀郁之變證,多屬危重惡候,每致熱毒內陷,內閉外脫。頗與現今的自身免疫亢進說相似。
肝郁脾虛
臨證所見,濕熱多為首犯中焦,困遏脾運,土壅木郁,脾病及肝,以致濕毒蘊遏脾胃,熱毒瘀鬱於肝,表現「肝熱脾濕」之候,始則邪實,久則肝脾兩傷,而致「肝郁脾虛」,但其中還應區分肝與脾的主次關係,辨別「土虛木乘」、「土不栽木」、「木不疏土」的不同。
從上可知,治肝先當調脾,但未必是先實脾、補脾,而運脾、健脾更為重要。
髒病傳腑
濕熱瘀滯,蘊遏不化,肝脾兩傷,勢必病及於腑。肝與膽、脾與胃相為表裡,肝郁氣滯,不能疏洩條達,則膽的通利洩降功能失常,膽汁瘀滯,不循常道;濕盛困脾,熱盛傷胃,脾運不健,胃失和降,則腸腑傳導通降失司,反致濕熱內生;濕熱下注膀胱,可見小便異常。終至多個臟腑兼夾復合併病,故臨證必須做到清肝當利膽,運脾須健胃,和胃須理腸,針對病症進行整體調節。
邪戀正虛
濕熱久羈,濕盛則困脾,傷氣、傷陽,熱郁則傷肝,耗血、損陰,由實致虛,虛實錯雜。
肝脾同病,久必及腎,肝腎乙癸同源,脾腎互為資生,肝虛陰傷,勢必下耗腎水,腎虛陽衰則不能暖土、溫肝,遂其運化生發之性。
臨證所見,則以氣陰兩傷為多,偏於肝腎同病者,以陰血虛耗為主,偏於脾腎者,以氣虛、陽虛為主。治當扶正祛邪兼顧。
綜上所述,臨床必須把握的辨證要點:一是清熱化濕應辨濕與熱的主次消長,動態演變,兼夾它邪。二是久病入絡應辨從氣入血與瘀阻氣滯的先後不同,濕瘀、熱瘀兩類性質。三是伏毒深蘊,應予宣透達邪。四是濕熱首犯中焦,由脾及肝,故治肝當先調脾,但不在補而在健運。五是髒病傳腑,當予兼顧並治。六是邪戀正虛,久病及腎,則當扶正抗邪,調養肝脾,培補肝腎。
治療對策。當前中醫界對肝炎的辨證分型繁簡不一,制定的規範、標準難獲共識。證型愈多愈繁則對應性愈狹;證型過簡則覆蓋面廣,針對性不強。如能根據審證求機,辨機論治的理念,辨清濕、熱、瘀、毒等病理因素,肝郁、脾虛、腎虧等病位特點,識其因果交叉,病勢轉化關係,自可使辨證得到活化,提升實踐能力,破解固定分證分型的瓶頸。
扶正抑毒
抗病毒是現代共知的病原治療方法,也是中醫界認同的防治手段,然而中西醫的著眼點有所不同。西醫重在抑殺病毒,但還僅限於乙肝,且存在著病毒變異、反跳、個體適應性差異等問題;而中藥藥理實驗,在臨床又難以證實。
據此反思,還當從中醫理念找出路,在整體觀點、辨證論治基礎上,治人、治病、治證、治毒相結合,通過整體調節,提高機體自身抑毒殺毒能力。不宜單純以尋求抗病毒藥為目的。
同中求異
病原學分類,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等多類,但都具有肝炎的許多共性,按中醫治病的基本理念,有斯證用斯藥,這是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具體表現。為此,既應把握肝炎的共性,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又要從不同類別求個性。針對不同病理特點處理。
根據臨床表現分析,甲肝病在氣分,熱毒偏盛,脾胃為重點,乙肝病在氣血,濕毒久郁,肝脾同病,丙肝病在血分,瘀毒留著,肝脾腎俱傷。表明氣血有深淺,病理因素有側重,病變主髒有主次。若能據此做到同中求異,似可更為貼切。
組方要領
基於肝炎具有多種病理因素交叉復合、因果轉化的特點,治療難期一法突破,當復合施治,多法並舉,多途徑增效,動態對應,合清熱化濕、涼血消瘀、透邪達毒、益氣健脾、疏肝補腎等法於一爐,雜合以治,隨症加減。
組方必須做到相須、相使、相制、相畏,互為協調,以歸於平。清熱不能苦寒傷胃,祛濕須防傷陰,補陰不能滋濕,補脾須防壅氣,疏肝不能耗氣,活血不能破血,溫腎不能動火。
選藥範例:清熱可取苦參、黃柏苦寒清熱燥濕,清利下焦,使濕有出路;垂盆草甘淡微寒,清熱利濕,保肝降酶,肝膽濕火重者,可改為龍膽草以瀉肝。有黃疸者可配茵陳、田基黃苦微寒之品,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祛濕可取蒼朮、草果苦溫燥濕,運脾暢中。活血可取赤芍、紫草苦寒涼血,散瘀解毒。疏肝可用柴胡、升麻等辛、微寒之品,解郁升陽透毒。
健脾養肝,用黃芪、太子參、黃精等甘平微溫之品,益氣養陰,扶正托毒。益腎用淫羊藿辛甘溫,溫腎助陽,合肉桂辛熱補火,共奏溫腎疏肝,透毒外達之效。配甘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調和諸藥。通過多法合用,可以起到寒熱互制,氣血並調,多髒兼顧,扶正透毒的綜合效應,至於藥量的配比,還當因證而異,不可固定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