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病因學是中醫學理論的特識。自醫和敘六氣以降,歷代不斷發展。正虛時六氣可以致病,其太過與不及皆屬病邪。依據氣化原理和五運六氣格局,可以推判季節多發病及流行,以施上工之治。
對於燥和燥證的認識和實踐,曾有劉完素與喻嘉言兩次學術上的飛躍。金之劉完素以「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立燥證之病機,又認為諸邪皆可「燥化」。在《素問玄機元病式》中,補充此諸燥的一條。此後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列有「燥門」,虞天民有「燥證論」,李梴有「燥分內外」,均屬燥證的第一次發展的余緒。
燥證的第二次突破是明末清初的喻嘉言先生。他以溫熱燥濕論治溫病,據六氣配四時五行之理,指出「秋傷於濕」當是「秋傷於燥」,並將燥分為溫燥與涼燥,引申「燥勝則干」,創清燥救肺湯主治肺燥,傳用至今。
周銘心教授近日所著的《西北燥證診治與研究》一書,以其臨床成就和科研成果,從理論上、方法上、診治規範上揭櫫了燥和燥證,該書從病因學、氣化理論、證候辨證論治系統到研究方法上的創新都做了全面性的提升。
作者周銘心教授曾任新疆醫科大學副校長兼中醫學院院長。上世紀70年代在北京中醫學院就讀,後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屆研究生。40年來一直在燥證為多發常見病的新疆臨床第一線工作,同時參與多項理論研究。在五運六氣、中醫時間醫學、方劑計量學及證候學等領域研究卓有成就,曾出版了《中醫時間醫學》、《證勢概論》、《論治策略述要》、《西北多燥說》等專著,也以此構建了自己的學術體系。這部《西北燥證診治研究》正是一部多燥之地之人,研究多燥之地之病,地域之人探索地域病的著作。該書的學術特點和創新主要有4個方面:
立燥證之一主證五兼證
本書論述之始,就開宗明義宣訴了對西北燥證的定義:「西北燥證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組以口、鼻、咽喉、肌膚乾燥和乾咳、煩躁等不適症狀為特徵的中醫證候,因其發生於西北地區,且以乾燥症狀為主,所以稱西北燥證。」以要辭清晰、達爾理舉地展開了40萬言之著作。然而,這68字表述的概念,卻來自作者40餘年的積學博涉,和同道們 5740餘例的流行病學資料,以及環境氣象文獻、狀態比較、古今辨證分析,據此確立了以肺衛孔皮燥證為主證,以肝腎精血不足證、肺心脾風火燥證、心腎陰虛證、脾胃陰虛證、脾胃蘊濕證的五大兼證。這一主證五兼證之立,正是為西北燥證緣督以為經者也。
闡發燥氣化理論
該書對氣化特別是對燥氣化的闡發,是理論的重大創新。氣化論是以氣的運動和變化闡述自然界和生命體演化過程的理論。自然界的氣化,主要指六氣臨御於天地所呈現的氣象變化。書中歸納了歷代學者氣化類序的架構,指出五行有氣化、質化的不同,有亢、郁之異變。對自然界六氣的氣化,以往的注家多是把自然界氣化與生命體混談無別而未詳。在自然界,六氣之氣化按時令說有超前與錯後,即「氣化運行先天」與「氣化運行後天」的不同。按其質變則有正化、從化、兼化,即從本、從標、從中見者的不同。六氣氣化的理路由此而被廓清。
詳析燥證病因
對於燥證的病因,本書分外燥氣化致燥和內生燥邪致燥兩類。外燥氣化證候特點凡八:1乾燥枯涸,2清冷涼爽,3收縮聚斂,4壅滯艱澀,5外殼堅硬,6急躁勁切,7斂潛肅降,8皴糙揭裂。對於內生燥邪致燥,則緣自少津、傷津和滯津三端,特別是過亢之六氣之邪進入人體皆可火化致燥,而六氣鬱極,可以經濕化郁極而致燥。清末唐容川在《讀醫隨筆》中對諸邪化燥及濕燥互化略有論述,本書則進一步指出:內生化燥之後,這兩個途徑的「病機仍然繼續存在,內燥證持續或加重」,這也是燥證病證病機的特點。凡此一語,出自作者數十年臨床觀察,數千例的調查資料。論中使用了數理統計和積分方法,提出了「氣化值」的新概念,正是論出於數據,又引驗於現代科學方法之資證者。
採用現代流行病學和統計方法
該書中西北燥證的主證及五大兼證的確立,來自流行病學調查和統計分析,這也有垂方法、立津梁的意義。本書作者及同道們,把證候及有關因子用於計量診斷和計量辨證,以大樣本的症狀為基礎資料,以加權法賦以症狀指標的可定量性,採用因子分析、症狀積分、聚類分析等方法,最後以分值為判,確立了這一個主證5個兼證的。在方劑設計時,也用這種數學方法創製5個調養治療方劑,突破了君、臣、佐、使的制方原則。
本書體構嚴整,辭約旨達,讀有碩獲,這是一部有穿越價值允當實用的科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