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臨床呈緩慢起病、反覆發作、逐漸進展的過程,最終導致死亡,其氣道病變的不可逆性和治療手段的局限性造成了本病不可避免的高病死率。因此預防COPD的發生和進展是控制疾病負擔、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
COPD屬於中醫「喘證」、「肺脹」範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咳喘,遷延失治,以致肺、脾、腎三髒氣虛。正氣虧虛,衛外不固故易為外邪所侵,氣虛推動無力,津液輸布失常則痰濁內生、行血無力,以致瘀血阻絡,痰濁、瘀血蘊結。每因外邪引動伏邪,氣機壅塞,肺氣上逆而致咳喘反覆發作。
「治未病」是中醫預防醫學思想的高度概括,體現了中醫在養生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於治」的特色。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針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證候特點,採用中醫綜合療法,預防COPD的發生和進展,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注重養生 預防發病
戒煙防塵,固護衛氣研究顯示,COPD發病率升高與近年來逐漸加重的吸煙、空氣污染、粉塵吸入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煙為辛熱之魁,吸煙日久,耗氣傷陰,煉液生痰。只有戒煙才能有效切斷這一漸進性的病理過程。應切實做好禁煙和戒煙工作,反覆宣傳煙草的危害性,勸導吸煙者戒煙,同時限制公共場所吸煙,保證不吸煙者免受被動吸煙之苦。近年研究證實針灸戒煙可取得一定效果,方法包括耳針、體針兩種。常用穴位耳穴為肺、胃、口、神門、交感等,體穴有足三里、三陰交、列缺、合谷、百會等。對於從事煤礦、開鑿礦石、隧道建築、金屬加工、造紙、棉紡、水泥製造等工作的人員,均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證通風換氣,加強職業防護。
起居有常,減少外感反覆呼吸道感染是COPD發生的另一明確病因。肺為華蓋,主一身之表,易感外邪,反覆外感則肺氣之虛日甚。故應順應四時季節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物,起居有常,勞作適度,避免受邪,尤至冬春等季時可採取相應措施加強預防,避免到人群密集且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逗留,同時根據個人體質,或以板藍根、大青葉等祛邪解毒、或以參、芪之類扶正固表。此外,中藥外用(藥枕、香熏、熏蒸)、艾灸足三里、按摩迎香、湧泉、腎俞穴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預防感冒,可根據情況選用。加強鍛煉也是固護正氣、提高御邪能力的重要措施。無論八段錦、太極拳、氣功,還是慢跑、登山、游泳等,只要持之以恆,均是有效的防病方法。對於高齡、體弱、久病、平素易外感者亦可考慮接種肺炎、流感疫苗,及注射胸腺肽、轉移因子、核酪注射液等方法。
及時發現 早期處理
COPD患者出現臨床症狀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約20~30年)幾乎無自覺症狀,或病情輕淺,且進展十分緩慢,此時及時發現疾病的徵兆,早期處理,病情尚可逆轉。因此,對具有長期吸煙、大量粉塵吸入、反覆呼吸道感染等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進行肺功能普查,一旦檢出氣道病變盡早採取干預措施。本階段的中醫辨證多屬痰濁蘊肺,故在進一步加強前階段預防措施的基礎上,強調宣肺化痰,可採取中藥口服、針灸等方法。
已病早治 延緩進展
已確診為COPD者,需採取較長時間、多種手段的綜合治療方案,改善症狀,祛除伏邪,顧護正氣,增強抗病能力,防止反覆發作,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命質量。具體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飲食干預本階段患者肺脾腎三髒俱虛,失於運化,日久則水谷精微化源不足,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時富含營養;避免過度飽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營養支持也是COPD治療的重要環節,強調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易消化,避免過量二氧化碳產生,減輕胃腸道負擔等。同時,一些食療的方法亦有助於補肺健脾化痰,如百合薏苡仁粥等,可配合使用。
康復鍛煉COPD患者活動能力進行性下降,中醫理論認為久坐久臥加重正氣耗損,因此適度的運動有利於病情康復,包括慢走、踏車等全身運動和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呼吸訓練。應根據病情制定個體化、有針對性的鍛煉方案,循序漸進,注意避免過度勞累。
長程家庭氧療堅持長期低流量吸氧、每天>15h可以有效改善因缺氧造成的臟器損害、提高運動耐力、延緩肺功能惡化,是已經臨床研究證實的有效治療手段。
冬病夏治本病呈現急性加重期與穩定期交替出現的規律,由於脾腎陽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痰飲久伏,因此具有秋冬重、春夏輕的特點。根據《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指導,在夏季補肺健脾溫腎以扶助正氣,祛痰化飲以清除伏邪,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取肺俞、脾俞、腎俞、定喘等穴,以半夏、細辛、乾薑、白芥子、生薑等藥製成藥餅,於三伏氣候炎熱之時進行穴位貼敷,或口服苓桂術甘湯、金匱腎氣丸類補肺健脾益腎之劑,均可獲效。
穩定期中藥辨證治療在COPD進入穩定期時,堅持應用中藥辨證治療是更為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應以補肺健脾益腎、扶正固本為主,兼活血化痰以清余邪。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應用益氣活血化痰法治療本病,通過改善肺功能、糾正低氧血症、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作用,達到預防反覆感染、減少急性發作次數的目的,已經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針灸治療以肺俞、定喘、脾俞、腎俞、膈俞、曲池、豐隆、足三里、天突、膻中等穴位為主,可行針刺、艾灸、穴位注射、推拿點穴等方法,疏通經絡,調理臟腑,補虛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