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三陽病盜汗釋義

《內經》中無「盜汗」一詞,其表述臥寐時汗出的情況稱之為「寢汗」,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又,《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太陽所至為寢汗,痙」,指出了「太陽所至」可見到「臥寐汗出」的「寢汗」,多是營衛不和,經氣不固所致。

《傷寒雜病論》中,首次明確提出了「盜汗」,如《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云:「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指虛勞病中男子陰虛而見盜汗。又《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勞氣」病盜汗,屬氣虛表疏,陰陽兩虛,故有食後汗出以及盜汗,若汗出後即發熱,津液進一步耗傷,肌表失養,天長日久就會出現皮膚粗糙,肌膚甲錯。

在《傷寒論》中,有三陽病「盜汗」的明確記載,茲述如下。

太陽病盜汗

《傷寒論》第134條:「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與傷寒中風的浮緊、浮緩明顯不同,不緩不緊而動數,且冠以太陽病,應屬太陽溫病範疇。脈浮為風,脈數為熱,脈象浮數屬於風熱。「動則為痛」指頭身疼痛;「數則為虛」,是和有形實邪相對而言,屬無形風熱邪氣。條文首提太陽病, 且脈浮為太陽病本脈,動為陰陽相搏主痛,浮為陽盛主熱,動數之脈與浮並見,為風熱在表,裡無實邪,故云「數則為虛」。頭痛發熱惡寒是表未解,屬太陽表熱證,又見「微盜汗出」是入睡後,在表風熱邪氣隨衛陽入營,營衛失調,津液外洩而致盜汗。

太陽病「盜汗」,除有發熱惡風、脈浮數等表證表脈外,還應有口渴、舌紅、苔薄黃等熱證徵象。

太陽病風熱表證之所以會見到「微盜汗出」,是由於風熱並於衛陽,營陰相對偏虛,寐時衛陽入於營陰,風熱挾營陰外出所致。而太陽風寒表證中,中風表虛證本因營衛不調而徐徐自汗出,形成自汗,無論醒時還是睡時均有汗出;傷寒表實證則因衛表閉塞,營陰鬱閉,加之體表高熱而見無汗,無論醒時還是睡時均無汗出。

陽明病盜汗

《傷寒論》第20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脈浮而緊,一般多為傷寒表證,但本條冠以「陽明病」,可知已非表證,而是陽明實熱邪結,此處脈浮是熱盛的表現,而緊脈則是指脈象的力度,其力度較強而現緊脈,說明邪氣結滯,因邪實結滯,熱邪亢盛,故脈象浮緊;正邪交爭必然出現潮熱發作有時,是陽明邪熱盛實的表現。如果但見浮脈而無緊實之像,則是無形邪熱有從裡向表的趨勢,邪熱熾盛,未成裡實,隨陽氣而進退,當入睡後熱邪隨陽氣入於陰分,蒸騰營氣津液,迫津外洩,從而見到盜汗。

少陽病盜汗

《傷寒論》第268條「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本條原文見於《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篇,「目合則汗」即是盜汗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太陽病脈浮,陽明病脈大,浮大之脈上至「關上」,即關之上,指下感覺遍及寸關尺三部,通體弦象,故雖冠以「三陽合病」,實則是少陽熱盛,樞機不利,氣機不暢,陰陽失和,而導致睡眠汗出。因少陽為三陽之樞,開則為太陽,闔則為陽明,將衛氣樞轉到太陽,將陰津樞轉到陽明,少陽邪熱亢盛,其樞轉失常,尤以睡眠中因其當政之時,陽熱逼陰而不能潛藏,從而導致汗出。

三陽病盜汗異同

三陽病雖然都有盜汗,都是邪在經表,導致陰陽營衛出入的失常,但其盜汗的病因病理則不相同。

其中,太陽病盜汗,是太陽風溫表熱之邪當睡眠時隨衛陽入於營陰,迫使營陰外洩,雖屬太陽病,實屬太陰風溫,故治療時宜辛涼發散外邪,諸如麻杏甘石湯之類。

陽明病盜汗,是經表無形邪熱亢盛,清醒時邪熱在表,並隨體溫瀰散,故可不見汗出,但在睡眠時,邪熱入於陰分,逼津外洩,故治療時宜辛寒清散內熱,諸如白虎湯之類。

少陽病盜汗,則是熱傷氣鬱,樞轉不力,少陽相火入陰而迫汗外出,治療時宜和暢氣機,清解少陽,諸如小柴胡湯合黃芩湯之類。

三陽病盜汗,病位相同,均在各自經表;病性相同,均屬熱邪;治療雖有清散、清解、和解不同,但均以寒涼清熱為主。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