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內經》臟腑與神志的關係

  《內經》是多種醫學流派、各種學說結合的產物,表現在臟腑與神志關係的問題上,則有「心主神」與「五臟藏神」的不同。「心藏神」與「五臟藏神」理論,兩者的理論內涵及立論依據不同,但也存在著一些相通之處。

  中醫學接受了中國古代哲學「心為思官」的認識,並結合中國社會制度傳統的君臣制觀念,形成了《內經》以君臣相傅論臟腑、其中心主神明,為君主之官的思想。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捨也」等。不僅如此,《內經》還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統領於心,如《靈樞·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言心具有主神明、精神之功,為人體之主宰。

  《內經》在繼承中國古代哲學對心的認識,倡導心主神明、為君主之官的同時,又提出了「五臟藏神」的觀點,如《素問·宣明五氣》、《靈樞·本神》及《靈樞·九針》等指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從五臟整體角度闡發了臟腑與神志的關係。由於五臟所對應的五神,其概念相互交叉包容、互為基礎,而五神的產生與調節又是以五臟整體協調關係為基礎的,故五臟藏神的含義在於把五臟看成一個整體,把神志活動(主要指認知、思維、意志過程)看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理解為五臟整體協調配合而完成對人認知過程的主宰作用。其五神之神、魂、魄、意、志劃分為五行、歸屬於五臟,僅是從認知、思維、意志過程中的某些心理活動具有不同的特性出發,給予類比而成,是用五行特性對這一過程的描述,而並非是對認識、思維、意志過程的實質內容與階段進行嚴格的分類。因此,這一描述可以看作是為了說明人的認知、思維、意志過程也具有五行的某些特性,並且是以所有臟腑的參與作為基礎的,其實也正是強調了五臟整體協調對它的主宰作用。故可以說心主神明為君主之官的思想,反映了當時社會制度及哲學界「一元論」的思想;而以五行特性分析人體,立五臟為本,將人之神志活動分屬五臟,則頗具「多元論」思想,二者當屬《內經》時期不同醫學流派的反映。

  雖然如此,但是「心主神」與「五臟藏神」也有相通之處。

  首先,兩者均強調形神一體。《內經》認為神以形為基礎,同時又主宰形,形與神俱才是健康之人。無論是「心主神」,還是「五臟藏神」,也均強調了這一點。前者不僅提出人的精神心理活動由心所主,而且人體之形五臟六腑亦以心為君主之官,揭示了心理與生理的統一,把心理和生理、形與神有機地整合為一體。五臟內藏精氣,是產生人體神志活動的重要基礎,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言:「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當五臟發生虛實盛衰的變化時,會影響人的精神活動,並產生變化,故五臟藏神也是在形神一體基礎上提出的理論。

  其次,倡導五臟整體協調主宰神志活動。五臟藏神理論倡導的是五臟整體協調主宰神志活動,這一點無何疑義。下面著重看一下心主神明理論。

  作為專門研究人體的中醫學,雖接受了古代哲學有關「心主神」的認識,但究其所言物質基礎,則主要在於血與脈。如《素問·六節藏象論》稱心「其充在血脈」,《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等。脈,實為行血氣、營陰陽之道路,正如《靈樞·本髒》所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經脈分佈於全身,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是聯繫全身各部之間的紐帶。而經脈的一個重要功用就是傳遞信息,正如王洪圖在《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經絡研究》中所云:「經脈有傳遞信息作用,經脈就是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信息傳導網,也就是人體內訊號的傳送道。」故《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其為「使道」,王冰注其云:「神氣相使之道。」這樣一個信息傳遞網、全身各臟腑形體之間的聯繫網由心所主,故構成了心主神明支配人體行為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血,其主要功能是濡潤滋養全身,凡皮膚、肌肉、筋骨和臟腑等一切組織器官,均賴血液以供給營養,才能維持其功能活動,正如《靈樞·營衛生會》所說:「以奉生身,莫貴於此。」《內經》認為血的生成與心有密切關係,《素問·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這裡的「精」即為水谷精微經心作用而成的行於脈中之血。血色赤,而心屬火色主赤,故《內經》認為「心生血」(《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營衛生會》亦云:「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為血。」若此,血亦是心主神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脈是聯繫諸臟腑的道路、是傳遞信息的關鍵,心主宰脈,則是掌握著五臟間的協調關係;血是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基礎,心主血,則掌握著五臟整體活動,故可以說心主神明理論也倡導五臟整體協調主宰神志活動。

  第三,二者均含重「中」思想。重「中」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中「君者中心,臣者外體」(《文選·漢·王子淵·四子講德論》)更是影響深遠。而古人認為,人之心臟位於人體之正中(即五臟之正中),正如《說文解字》釋心時所言:「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而釋其他臟腑名稱時則無「在身之中」之語,故此「中」僅能理解為「正中」之意。《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皆稱:中央土「祭先心」,孔穎達疏:「中央主心」,並以心臟的解剖位置居中作釋,以至於人們十分重視心,將其稱為「君主之官」,為人身五臟之關鍵。「心主神」觀念的形成與此有密切關係。五臟藏神理論雖強調的是五臟整體協調主宰神志活動,但其中也存在關鍵之處。我們認為「五臟藏神」理論的實質,是重在強調脾胃是其關鍵,其立論依據仍以脾胃居中焦、於五行屬土、是五臟氣機運動之中心、是五臟氣機聯繫之樞紐為主。可見,二者雖側重面不同,但其理論產生的思想根源卻有共通之處。

  綜上所述,「心主神」與「五臟藏神」分屬兩種不同學說,各自有其理論內涵和立論根據,故既不能相互混淆、混為一談,也不能簡單地用一種理論去否定另一個理論。又由於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故為我們深入探究臟腑與神志關係的實質、完善與進一步發展中醫學神志理論提供了可行性依據。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