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方中的甘草

讀《臨證指南醫案》,見葉天士使用理中丸加減方,每每不用甘草

《臨證指南醫案·濕》:「張四五,陽傷痿弱,有濕麻痺,痔血。生白朮、附子、乾薑、茯苓。」

吳鞠通據此案制定出術附姜苓湯。《溫病條辨·下焦篇》四十五條:「濕久傷陽,痿弱不振,肢體麻痺,痔瘡下血,術附姜苓湯主之。」「術附姜苓湯方(辛溫苦淡法):生白朮五錢,附子三錢,乾薑三錢,茯苓五錢。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理中湯,吳鞠通稱為「甘熱微苦法」,《溫病條辨·中焦篇》中對其方解:「人參、甘草,胃之守藥;白朮、甘草,脾之守藥。乾薑能通能守,上下兩洩者,故脾胃兩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藥作通用,以通藥作守用。」

術附姜苓湯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去守藥之人參、甘草,加通藥之附子、茯苓而成,由溫補虛寒變為溫化寒濕。

2010年6月筆者在北京參加「全國經方論壇會議」,北京中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在演講時提到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大承氣湯既瀉熱又通便,要想提高大承氣湯的瀉熱效果,是加芒硝的量?加大黃的量?還是在大承氣湯裡加一味甘草?」當時聽到這一問題,覺得新穎,以前從來沒想過,一時也想不出答案,但明白,這是一個臨床問題,是臨床上必須面對的問題。郝教授接下來說:「當我講到這兒,肯定很多大夫都明白了,加一味甘草就能提高大承氣湯的瀉熱效果。確實如此!這不是我想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有一本書叫《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也叫《宣明論方》,書中有三一承氣湯,就是大承氣湯加甘草,並以生薑為引,用於瀉火解毒。」(見《全國經方論壇現場實錄》)

通常認為,甘草「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而此處是「瀉藥用之增其寒」,為什麼?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指出:「或問:附子理中、調胃承氣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粽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承氣方中緩其速下可提高瀉熱效果,那麼理中方中緩其上即可提高溫補效果。由此推論,理中湯方,當取用其溫補之功時,甘草是不可以輕易減去的。

反觀葉天士用理中丸加減方,多去甘草是基於治療寒濕,主要取其溫化寒濕。術附姜苓湯與理中湯的區別也基於此理。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