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輔周伏暑夾濕(病毒性感冒)醫案

馬XX,女,4歲半,1963年10月11日 初診。

二十天前開始發高熱至40℃,無汗,某醫院診為感冒,給予A.P.C及四圜素等西藥內服,未效,又改服合黴素而高熱始稍降,但仍在38℃左右。得病之第八日,隨母去上海探親,低熱一直不退,到滬後出過一身風疹,較癢,幾天即消退而脫皮,在上海某醫院診斷為病毒性感冒,仍服A.P.C及各種抗菌素,而低熱如故,前天晚上回京後,服銀翹散湯劑,昨天體溫37.6℃(腋下),無汗,口乾喜飲,食納尚可,大便乾燥,每天一次,小便尚多而黃。胸部透視:心肺無異常發現,血常規化驗,均屬正常範圍內。精神佳,呼吸稍粗,不咳嗽,額及手心較熱,不流涕,腹部較熱。脈滑數,舌質淡,苔白膩,此初起由伏暑夾濕,兼感新涼,現新涼已解,伏濕尚留,治宜通陽利濕。

處方:

茯苓皮二錢 杏仁一錢五分 苡仁三錢 佩蘭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黃芩一錢 茵陳二錢 竹葉一錢五分 葦根四錢 神曲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 囑忌食魚蝦,服二劑後,低熱退清而愈。

按:患兒起病時高熱,經服西藥退熱劑及抗菌素後,尚有低熱纏綿不退,並起過一身風疹,疹退後仍有低熱,西醫檢查,無異常所見,診為病毒性感冒。根據症狀及病程,中醫認為初起由暑濕內伏,新涼外加,衛氣鬱閉,故高熱無汗,服退熱劑高熱雖降,濕邪尚留,邪不得越,故發現風疹,膚腠之邪,隨疹而解,但內留之濕,仍不得除,故終以淡滲微苦微辛之劑,速服二劑而濕開熱透。由此可以體會吳鞠通所謂:「徒清熱而熱不退」,以及「治濕非淡不滲、非辛不通」之義。本例在初起若以透表利濕並用,則伏邪及新感兩解,或不致延長病程。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