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內經三方法

《黃帝內經》自問世以來被醫家稱之為「醫之經典」,其研究者甚眾,研究方法亦眾多,僅注本就近四百部。本文從研究方法角度出發,選取較有代表性的有關類分研究、註解研究及校勘研究的注家與注本,作一簡要介紹。

類分研究

由於《黃帝內經》屬論文彙編性質,有時某一篇涉及許多不同內容,有時幾篇又同時談論同一個專題,因而一些醫家創用分類的方法,按其不同性質,對內容各以類分。按照醫家分類方法的不同,類分研究又可分為3種。

1.全部類分

研究者認為《黃帝內經》162篇「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類經·序》),故雖然把每一篇拆散而重新歸類編排,但也一字不遺地將所有內容全部保存了下來。其中以唐·楊上善《太素》和明·張介賓《類經》為代表。

(1)唐·楊上善《太素》

該書是類分研究最早的一本。它將《素問》、《靈樞》原文分為19卷,每類又分若干篇目並給予註釋。19類分別是:攝生、陰陽、人合、臟腑、經脈、俞穴、營衛氣、身度、診候、證候、設方、九針、補瀉、傷寒、寒熱、邪論、風論、氣論、雜病。該書不僅其分類法是一個開創,且其注文也很精闢。由於該書同《黃帝內經》成書的年代最接近,所以對我們學習、理解、研究《黃帝內經》就具有更高的價值。惜該書在我國宋代後漸失傳,直至清末民初有學者東渡日本發現該書,並影印回國,幾經修補,但現仍缺5卷。

(2)明·張介賓《類經》

該書是現存全部類分《素問》、《靈樞》最完整的一部著作。它將《黃帝內經》全部內容分為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12大類,凡390目,共32卷。由於張氏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著《景岳全書》),加之文字簡明暢達,註釋結合實際,故影響較大。

2.選擇性分類

研究者認為由於實踐不斷加強、經驗不斷豐富、理論不斷提高、科學不斷進展,過去《黃帝內經》總結的東西不可能完全與現今符合,因此,必須要有選擇地吸收。

(1)元·滑壽《讀素問鈔》

選擇性分類研究《黃帝內經》當為滑壽所首創。他對《素問》反覆研究後,先進行刪繁撮要,然後再以類相從。他把經過選擇的有關內容分門別類地進行編次,共分為:藏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薈萃12類。

(2)明·李中梓《內經知要》

李中梓選擇《素問》、《靈樞》二書的內容加以分類並予以註釋,共分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藏象、經絡、治則、病能8類,兩卷。所選內容數量少但都很精,且簡煉實用,加之註釋多能結合臨床,水平較高,故該書頗受學者歡迎。

(3)清·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

這是一部以《素問》為主、《靈樞》為副的選擇性分類著作,共分藏象、經絡、病機、脈要、診候、運氣、審治、生死、雜論9類。其所加註釋十之有七選自王冰、馬蒔、吳昆、張志聰4家,十之三略陳自己的意見,或節其繁蕪,或辨其謬誤,或暢其文義,或詳其未悉,或置為缺疑,語簡義明,故名之為《約注》。

(4)清·沈又彭《醫經讀》

該書是類分中最簡明的選本,分為「平、病、診、治」4類,即臟腑、疾病、診法、治則4大類。從實際運用來看,分類雖不多,卻是很恰當。

3.調整篇次分類法

此種分類是對《素問》、《靈樞》各篇原文的內容不動,僅將其篇次予以重新類分。清·黃元御的《素問懸解》和《靈樞懸解》是其代表。《素問懸解》分為養生、藏象、脈法、經絡、孔穴、病論、論治、刺法、雷公問、運氣等類;《靈樞懸解》分為刺法、經絡、營衛、神氣、藏象、外候、病論、賊邪、疾病等類。

註解研究

不打亂《黃帝內經》原有的排列次序,逐字、逐句、逐段或逐篇予以註釋闡發,當屬此類。註解《黃帝內經》最早者,當推梁·全元起的《素問訓解》,惜早已亡佚,現僅能從林億所校訂的《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中見到其少數的註釋。現尚存較完整的注本可分為單注《素問》與全注《素問》、《靈樞》兩類。

1.單注《素問》著作

(1)唐·王冰次注《黃帝內經素問》

王冰歷時12年整理《素問》。其工作主要有二:其一,將《素問》重新編為24卷,並補入「舊藏之卷」第七卷——運氣部分;其二,對全書各篇做系統而詳盡的註釋,對經旨多有發揮,成為後人註釋《素問》的基礎。他的治學態度嚴謹,「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王冰次注《黃帝內經素問·序》)。可惜的是,在宋·林億等校書時已經朱墨不分了。王冰注經宋·林億等校正後,一直流傳至今,是我們今日所見《素問》的底本。

(2)明·吳昆《素問吳注》

該書是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為底本。其特點有二:一是凡他認為原文有錯簡訛誤之處就直改原文並在註釋中加以說明。二是闡發醫理較深入而不流於空泛。

(3)清·高世栻《素問直解》

該書共9卷。高世栻是張志聰的弟子,也參加了對《內經》集注的工作,但他認為《集注》「義意艱深」,不明白曉暢,故重注《素問》,著成《直解》。其註釋明白曉暢,語言通俗易懂,而且每篇之中還分數小節,眉目清晰,使人一目瞭然,故稱《直解》。

(4)清·張琦《素問釋義》

該書有兩大特點:一是書中之注語多採用黃元御《素靈微蘊》及章和節的《素問闕疑》兩家之說,而黃書、章書流傳較少,故可於《釋義》中求之。另一特點是,林億《新校正》關於篇卷變遷的校語,基本上他都採用了。其註釋較為精煉,亦偶有所發揮。

2.全注《素問》、《靈樞》著作

楊上善的《太素》、張介賓的《類經》雖屬於類分研究《黃帝內經》著作,但也對《黃帝內經》原文進行了註釋。這一點前面已有論述,故此處不再列此兩家。

(1)明·馬蒔《素問注證發微》和《靈樞注證發微》

兩本書各9卷。馬蒔素來長於針灸經脈,故其對經脈俞穴證治、注證頗為詳盡,而《靈樞》多論經脈、俞穴和針刺,因此,馬蒔所注的《靈樞》很受人們重視。又由於馬注之前《靈樞》被人重視不夠,故馬氏注《靈樞》又被認為是專門研究《靈樞》之啟端。

(2)清·張志聰《素問集注》和《靈樞集注》

張志聰精於醫理,治學嚴謹,會同其同學、門人數十人,集體寫成《素問集注》、《靈樞集注》。其註釋質量較高,亦開集體著作之先河。其特點有二:其一,聯繫《黃帝內經》各篇解釋原文,注意到《素問》與《靈樞》二書醫理的相互聯繫,互相印證;其二,在註釋中並不拘泥於歷代醫家的看法,而主張以臨床實踐為標準,強調從臨床應用來闡發醫理。

(3)日本丹波元簡《素問識》和《靈樞識》

該書的特點是重在選用他人的註釋。在選注方面,多採用王冰、馬蒔、張介賓、吳昆、張志聰等家註釋,以考證精確、符合經旨而有發揮者入選。對各家註釋有分歧時,則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孰是孰非。如未能肯定,或可並存者,則用「恐非」、「似是」、「可並存」等口吻,望學習者思考抉擇。本書在闡述自己的見解時,旁徵博引,邏輯性強,對學者分析諸注、體會經旨很有幫助。

校勘研究

漢代以前的書籍主要是用竹簡、帛書、木版等方式流傳,不易保存。加之古今語言文字的不斷變遷,時間間隔愈遠,其間的變化愈大。由此校勘、訓詁便成為閱讀古書不可缺少的手段。

1.林億《新校正》

公元1057年北宋政府成立校正醫書局,對一批古醫書進行了校正。其中,《新校正》就是林億等人校《素問》時所作的校勘,今存於《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中。《新校正》校的時間較早,數量也多,所勘定的質量亦較高。

2.胡澍《素問校義》

胡氏著《素問校義》一卷,未成而逝,故僅存32條,但其精通聲韻訓詁,故其校勘法度謹嚴。該書博引諸子經籍,正全氏、王氏之訛誤,糾林億之偏失,勘正《黃帝內經》文字,窮及音韻訓詁之原,於後學對經文之校勘,窺見經旨原貌多有裨益。

3.俞樾《黃帝內經辨言》

俞氏「湛深經學」,長於正句讀、審字義、辨假借。《黃帝內經辨言》對《素問》難字疑句考據精詳,探賾索引,辨訛正誤,引證確切。惜該書僅限於《素問》,且只有48條。

4.於鬯《香草續校書·黃帝內經素問》

于氏著的《香草校書》60卷是校勘經部的著作,《續校書》22卷是校勘子史部的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屬於子部,故校之。于氏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博大精深的小學知識,旁徵博引諸如小學文字、篆書、隸書、經、史、諸子、傳記等,對《素問》102條原文進行了校勘和訓詁。其論述精審,義理詳明,創見甚多。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