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生學論人之三本及治病二統

我們從發生學角度研究胎兒和出生後的嬰兒成人人體生理差異,發現了人體真正的生理三本,先天之本不是腎而是心,後天之本非脾一個,還有一個肺。

胎兒期只有血液單循環,沒有心肺小循環,不與外界接觸。胎兒依靠母親的血液供給生命的營養物質,從臍靜脈進入心臟,然後輸送到全身。

嬰兒出生斷臍後,從首次自主呼吸(或啼哭)開始,即由胎兒的血液單循環變為嬰兒的雙循環,開始接觸外界,從外界吸收營養,啟動了肺功能和脾胃腸膀胱三焦土類功能。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這就是人體之外的物質,有天之「五氣」和地之「五味」之分。天之「五氣」,即《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的「寒暑燥濕風」。地之「五味」,則與五方五季有關。

於此可知,出生時空只標示對出生後成為個體人的嬰兒、成人的影響,不可能對胎兒有影響。因此把出生時空與胎兒相結合的理論是錯誤的,應該是出生時空影響嬰兒至成年人。

從生理來說,胎兒的成長及生命決定於母血的供養,所以在胎兒時期,首先是心血液循環系統供給全身營養,心臟在起主導作用,是胎兒先天之本。

嬰兒出生後,打開肺呼吸,啟動血液小循環,或稱肺循環,肺吸入五氣,五味進入脾土(包括脾、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氣味合和而生神。據此可知,從嬰兒到成人,五臟之本在肺天和脾地。所以從生理來說,人有三本:心、肺、脾也。肺為五臟之天,孰有大於天者哉!脾為百骸之母,孰有大於地者哉!心是胎兒血液循環之關鍵,孰有大於此關哉!

嬰兒及成人的身體的運作機制,首先是肺呼吸,肺通過呼吸的擴張和收縮,一是推動循環系統的運動,二是推動各臟腑系統的運動。消化道吸收到的各種營養物質,由門靜脈進入肝心肺之後而輸送到全身各處。

至此可知,供給胎兒營養的血液是經臍靜脈輸入心臟的,然後輸送到胎兒全身,所以先天胎兒時期是心最重要,嬰兒之後是肺脾最重要。先天之本心為君主,後天之本肺為宰相,先後天之本心肺居橫膈膜之上,可見其重要性了。

醫家常言腎為先天之本,非也。當是心為先天之本,肺、脾為後天之本。心主胎兒血液單循環,是胎兒生命生存過程的保障。肺脾主後天,肺的鼻和皮膚主司吸納天之五氣,脾主司地之五味,五氣和五味合於腸胃黃庭太極而生神,由黃庭太極腸胃吸收的營養物質經門靜脈進入肝心,從而代替母血供給嬰兒以營養物質,形成後天養先天。《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人到七八歲才能「腎氣實」,並說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寫」,知腎成於五臟之最後者,何能為先天之本?非要說它是「本」的話,只能是生殖之本。

心肺小循環這二本通於外界天地,肺主陽明,心主太陽,所以《傷寒論》有太陽陽明合病並病之論,通論外感病,病及脾胃腸膀胱三焦土類。而得「脾約」「胃家實」。人體與外界相通者有二:一是皮膚,有主皮毛的肺系統和陽氣衛外的心系統,即太陽陽明系統,司天五氣,統稱為表部與外界聯繫,皮膚吸收陽光和大自然中的大氣及各種能量和排泄廢物。二是消化管道(包括咽喉、食道、脾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等),司地五味,統稱為裡部與從外界進入的水谷聯繫,消化道吸收水谷的營養和排泄廢物。在表部謂「病發於陽」,在裡部謂「病發於陰」。這樣看來,外感宗張仲景和內傷宗李東垣之說,都沒有出「心肺小循環通於外界天地」的範疇。

從《傷寒論》病理來說,「病發於陽」的太陽陽明病在橫膈膜以上胸部主表的心肺二本系統,「病發於陰」的太陰少陽病在橫膈膜以下腹部主裡的脾本系統(包括脾、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這就是《傷寒論》的治病二統:一統是「病發於陽」,一統是「病發於陰」。至此我們可以知道,人體生理有三本,而《傷寒論》治病有二統。

所以一部《傷寒論》重點在救心肺保脾土,「救心肺」要「四氣調神」,「保脾」就是養中氣(即黃庭丹田之氣、真氣),《素問·刺法論》謂之「全神養真」。先天父母遺傳為有形之體,後天自然天地遺傳為無形之用,先後天珠聯璧合,乃形成人這個生命體。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