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中醫外治法

糖尿病足是常見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之一。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糖尿病足定義為:「糖尿病患者由於合併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的發病率也有增高趨勢。糖尿病足如得不到及時治療,會逐步發展,加重病情,甚至截肢致殘、能力喪失,嚴重惡化者還會導致死亡。因此,對糖尿病足不可小覷,要引起足夠重視,積極治療。

糖尿病足臨床表現可分為0~5級。0級有發生足部潰瘍的危險因素,但目前尚無潰瘍;1級足表面有潰瘍,但尚無感染;2級有較深的潰瘍,常合併軟組織炎,但尚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有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在趾、足跟或前足背有局限性壞疽;5級全足壞疽。

中醫學文獻中並無與糖尿病足相對應的病名,但是其描述的症狀表現類似於糖尿病足的表現。早在《靈樞·癰疽篇》就有記載:「發於足趾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後世醫家多根據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如肢體末端疼痛、感染、潰瘍、壞疽等,將之歸屬為中醫的「消渴」、「脫疽」的範疇。認為糖尿病足基本病因病機是久病消渴,氣陰兩虛,致燥熱內結,耗灼營血,絡脈瘀阻,熱毒內蘊,熱毒濕熱瘀血相互搏結而化腐成膿;或筋骨皮肉失去氣血津液濡養,致氣血瘀阻,逐漸干黑而成。至疾病後期常表現為成膿後久不潰破或潰後難愈、肉芽蒼白、生長緩慢等一派氣陰兩虛、血不養筋、絡脈瘀阻的證候。其中氣陰兩虛為本,濕熱壅盛、瘀血阻絡為標,瘀血、濕熱既是氣陰兩虛的病理產物,又是消渴導致脫疽的中心環節。

中醫對糖尿病足有著獨特的認識和治療體系,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在縮短治療時間和促進潰瘍癒合方面有著較為突出的優勢,除內服中藥治療外,採用中藥外治法治療也取得明顯效果。糖尿病足患者的潰瘍壞疽以缺血、感染為特點,採用中醫外科清創是壞疽創面能否癒合的關鍵,並且必須遵循「給邪出路」、「祛腐生肌」的治療原則。由於肢端血運差,中醫謂「發於四末,藥物難達」,故可局部應用中藥達到控制感染、促進創面癒合的目的。多採用「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法。下面介紹一種用京萬紅藥膏治療本病的方法。

首先,在選擇合理有效的藥物進行降血糖治療的前提下,先用無菌干棉球蘸拭創面,清除分泌物,然後碘伏常規消毒。再根據瘡面大小,將京萬紅藥膏均勻敷佈於無菌棉絮上,厚度約0.1厘米,敷於瘡面並用敷料固定,每日換藥1次。治療時,若壞死組織液化後並游離時,宜將其清除。當壞死組織脫落,分泌物減少後,再如前法敷橡皮生肌膏。此法遵循中醫「祛腐生肌」的原則,用京萬紅藥膏化腐和祛腐,促使壞死組織早日溶解脫落,並可刺激組織新生、肉芽生長,達到創面癒合的目的。京萬紅軟膏方中地榆瀉火解毒、收斂止血;大黃活血化瘀,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梔子能減輕局部炎症;血竭散瘀血,生新血,促進創面癒合;乳香、沒藥消腫生肌;紫草能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穿山甲破瘀通絡、去瘀生新;當歸補血托瘡、消腫排膿,加上冰片抗炎止痛,其30多味中藥合用,共奏活血解毒、消腫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再配合橡皮生肌膏祛腐生新,經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臨床驗證,敷藥後可促使壞死組織早日溶解脫落,並可刺激組織新生、肉芽生長,平均癒合時間顯著縮短,收到明顯效果。

在外敷藥膏的同時,可配合中藥外洗方,以增療效。外洗方藥為:生川烏頭12克,吳茱萸、艾葉、海桐皮各15克,細辛5克,紅花、當歸尾、荊芥各6克,續斷、獨活、羌活、防風各10克,生蔥4條,米酒、米醋各30毫升。用法:將藥煎取2000毫升,分為2次外洗,每次用1000毫升,藥液不重複使用。糖尿病足0級,無開放性創口者,可將患肢放入約40℃藥液中浸洗。有開放性創口者,應避開創口,用7~8層消毒紗布塊或數層乾淨軟布,蘸藥液趁熱攤放在患處濕敷,注意水溫,避免燙傷。同時,取1塊消毒紗布不斷地蘸藥液淋漬患處,使濕敷紗塊保持濕度及溫度。每日1次,持續淋漬熱敷20分鐘,30日為1個療程。

在局部採取中藥外敷、洗的同時,應按糖尿病飲食宜忌,注意控制飲食,並堅持服用有效的降血糖藥物,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高糖的「毒性作用」。對於合併感染的病人,應盡量在局部處理前取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同時,要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適度參加體育鍛煉,保持愉快心情,以促進早日康復。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